什么是系统世界?
首先,不得不介绍一下“三个世界”这个模型。他的作者叫哈贝马斯,是当代哲学家,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可能也是在世存在的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网络上对他有一个介绍,是这样一个公式:哈贝马斯 = 康德 + 黑格尔 + 启蒙 + 祛魅之后的马克思。可能有点夸张,但从普遍评价来看,哈贝马斯的确是这个时代公认的学术体系最完整、最具思想深度的学者。当然,也强调下,“三个世界”模型在哲学中属于入门级的东西,是帮助大家理解这个世界的梯子,帮你触及一下客观存在且又看不见的事情本身,不要把模型本身当真理。
我们每个人至少会面对三个世界:
- 现实世界:代表绝对的真实,它始终是物理的,客观的。
- 经验世界:它是你感知到的世界,对你而言绝对真实,但是它是存在于心理上的、主观的。其中包含了你实践体悟积累的各种感性材料,也包含了由语言符号构成的逻辑世界。
- 主体间世界(原作中也叫社会世界):它是由人们的主体观念形成的,是逻辑的,可语言的,主要是通过影响每个人的经验世界,触发人的行为改变,来间接影响现实世界。比如公司、国家、法律都是这个世界的产物。
现实世界和经验世界是最容易理解的,但是主体间世界对于普通人来说,像是一个巨大的谜语,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切实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比如你热爱做煎饼果子,这个过程可以让你感到快乐,又可以积累无数经验,你就没必要对这个过程进行抽象,只要不停实践就可以。但是对于金融、政治、公司、钱权名利等等这些东西,本就是逻辑化的,隐藏在人们的观念之中,是“观念真实”的,单纯擅长实践的你几乎无能为力。但是吊诡的是,它们还偏偏在很大程度上偷偷影响着你的生活。比如你做外贸的,2007年不知道怎么就下岗了,快乐的卖着煎饼果子本来也能糊口,然后又不知道为什么国家忽然发了四万亿,然后又不知道怎么你就再也买不起房了。
为了打开这层迷雾,哈贝马斯把这个观念游荡的主体间世界再分成了两个维度:“系统世界”和“生活世界”。
所谓“系统世界”,就是主导今天社会运转的那部分,如教育系统、司法系统、政治系统、经济系统等。在现代,它们当然是工具理性主导的,有角色、有分工、有职责、有流程机制。主流的心智叫“人本位 + 理性”,一方面认可人的价值,同时又更追求发展,追求极致的效率。(人本位,就是认可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应该重视人的价值)
“生活世界”则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世界,这里运行的并不是“人本位 + 理性”这个心智模式,而是那些大系统合力设计出来的一种叫“人本位 + 欲望”的模式。
其实这个划分应该很符合你的经验,同样一个城市,比如北京,你去旅游和你在这里工作,对这个城市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前者,你是在享受系统提供的服务,后者你大部分时间就是系统里的一零件、一个角色而已。
用这个模型,会更好、更深刻的现代人“意义感”缺失的必然性:
欲望与生俱来,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股洪荒之力,但在文明以来的绝大部分时间里,它都是被压制的,因为它会带来动乱,为种群生存带来威胁。在人类漫长而短暂的文明史上,曾经的主流集体心智是西方的“神本位 + 宗教”和东方的“家族本位 + 德性”,它们都是对人的欲望起到压制和疏导作用。不过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更先进的制度出现,从亚当斯密开始,人类天才般地找到了一种让欲望和财富能够相互转化的方式,“系统世界”突然能用一种名为“商品”的东西大规模“满足”欲望了。
因此,两个世界中,“人本主义”成为主流价值观,告诉你:
“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你可以追求任何你想要的,不用拘泥于那些世俗理法老一套”
这个价值观可以让你在“生活世界”中的欲望得到解放。“系统世界”则配套“生活世界”演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自由市场,它的口号是:
“你想要的任何东西,都可以买得到,包括任何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
一方面,它通过商业、需求、交换、分工,让更多人满足欲望。另一方面,依托理性,通过科学、技术、工具、效率不断加速这种转换。
“生存是文明的第一需要”,系统世界本来是用来维持生活世界、服务生活世界的,理性也偏向彻底的效率导向、结果导向的工具理性,人本主义则和生活世界保持同步,并提供价值感。一开始,两个世界相安无事,文明飞速发展,但是到了近代,系统世界的扩张速度远远超出的人们的控制。用哈贝马斯的话说叫“系统世界开始殖民生活世界”。根源在于,两个世界它们有完全不同的目标,有不同的运行准则、有不同的价值体系。系统世界是由金钱和权力进行驱动和调配的,系统的理性是规则性的策略性的,这种策略和规则关注一个命题是否是真的,是否是有效的。而生活世界中,没有统一的标准,标准只存在于人于人、团体与团体的交往中。你和我应该怎么相处,上帝说了不算,父母说了不算,书上说了也不好使,只有你和我说了算,团体于团体之间也是一样,只有交往和沟通无效时才需要所谓的博弈。
我知道,很多人,包括你我,都深陷到这个系统世界中不能自拔。不过好在,系统世界的完全逻辑化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由人们的观念创造出来的复杂系统,所以,分析系统世界就和研究游戏一样,可以完全使用理性分析,并顺藤摸瓜的找到攻略。希望这一份攻略,能对你找到正确的游戏姿势有所帮助。
第一篇为了让你看清系统世界,我会从三个角度切入,这也涉及到一场人类绵延了200年的“大辩论”。从亚当斯密在1776年写完《国富论》创建现代经济学开始,在卡尔马克思于1867年出版《资本论》,全面创建政治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展开全面批判时达到高峰,而后,又在马克思韦伯于1904年出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吸收二者观点,并增加文化、宗教视角,创建现代社会学,为这场战役吹起中场休息号角为止。在这场“大辩论”之后,人类才明白自己深处的是怎样一个与此前全然不同的大时代。
先说结论:
这个世界,既是斯密所说的,达到了市场终极协调盛世,无比自由,科技与物质享受都极其充沛;也是马克思所说的,由全球性资本机器控制,充满了无尽的异化和剥削。还是韦伯所说的,由理性计算、官僚系统(泛指追求效率、效益的机构)和权力博弈所框定的铁笼斗兽场。
这些结论来的都非常复杂,我下面就不能照顾对这三个学科没基础的同学,也暂时没能力简化成十分易懂的白话,仅提纲挈领总结一些和攻略有关的观点,里面涉及到很多学科内术语,大家感兴趣可自行百度。
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这些结论,也是表象,太过相信这些说辞,又会遮蔽掉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至于遮蔽的是什么,我会在以后的文章里逐步揭示。
经济学
亚当斯密为了解释国家财富的迅速增长神奇现象,从无到有用科学思维构建了一个体系,一个学科,它被起了一个振聋发聩的名字“经济学”。其中确立了三个核心公理:
- 劳动分工论
- 理性经济人论
- 看不见的手论
可以完美的解释自由市场对经济增长的巨大贡献。(后来在经典教材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又进一步提炼出了11个原理)
不过,研究这类问题的学科都会面临一个巨大挑战,就是它所研究的是一个“二级混沌”系统,这个系统不仅复杂度极高,而且会根据人的观念变化而变化,当你研究出一个规律,人们消化规律之后反而会改变行为。(PS:理解复杂系统,可访问补课链接《系统、信息、控制和反馈,人们解决问题的基本原理》)
而经济学本身对人们观念有一个重要影响,就是萌生了一种超越学术范畴的意识形态——“追求经济利益不再是自私和贪婪的表现,而是带行天道、实现自由市场均衡的道德价值观,不仅可以实现个人价值,甚至是推进世界发展的主要力量”。于是,成为拥有资本的人,不仅是实际权力的掌握者,更会逐步成为被歌功颂德的道德楷模。这种意识形态,又更进一步促进了经济机器更快发展。在《国富论》出版的第三个世纪,仍然是被引用最多的经济学著作。
然而,19世纪末出现大量剥削、20世纪初的政治经济危机,让人们对自由市场的有效性失去了信心,马克思和凯恩斯学派认为,经济需要国家干预,甚至需要激进的、更全面的手段(社会主义)来代替这一制度,可是1970年西方由于经济管制造成了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1980年代后期苏联解体,导致了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的失信和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的彻底放弃,自由市场经济又开始复苏,至今仍然是主流。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认同斯密的很多观点,比如劳动分工、市场竞争、自由贸易是人类福利史无前例扩张的主要原因。但是他认为斯密误解了“看不见的手”的本质和最终后果,因为,他看到了更远的发展图景。自由市场确实是基于自由契约的个人之间的平等交换,然而他认为这并不能完美协调个人利益和集体社会的福利,因为在他的时代,他看到人们所生产的商品,已经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使用价值”的商品,而是一种专门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目的就是单纯的赚取更多钱。在斯密的模型中,钱仅仅是中介物,他认为人没必要存储中介物,价值是体现在社会商品、土地、人力等要素中的,而现在,人已经被自己创造的中介物骑到了头上,积累钱本身变成了经济行为的目的。(金钱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也不过是近百年的事情,比如在原帝制统治的中国,金钱长期不占据主导地位的,如果和珅活在21世纪,大可用金钱来颠覆嘉庆的王朝,可惜在当时,他的命只值一纸诏书)
正如王朝的周期性崩溃一样,这种自由市场的经济制度也有类似的情况。崩溃是如何发生的呢?马克思首先把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原材料和机械)和可变资本(劳动力),劳动力是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唯一来源,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资本制度必将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手段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就有两条演进路线,第一条是不断自动化机械化取代劳工,另一条则是压榨可变资本,即剥削劳工。这种根本矛盾会造成社会长期的分配不均,最终引起反抗,直至崩溃。
而随着科技和观念的发展,一个连马克思都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就是两条道路合成了一条,就是
“通过剥削劳工来实现全面机械化”。
这会带来两个结果:
-
劳工开始竞争被剥削资格。底层劳动被机械取代,更高级的知识型劳动岗位越来越稀缺。这就是为什么30年前是富士康在流水线上剥削工人,现在是IT公司,用996、007剥削985、211的高材生。
-
自动化机械化又会造成大量的生产剩余,需要进一步促进消费文化,想方设法让更多人购买更多他们原本并不需要的东西,来提高利润。要触发这种“消费主义”,广告是主要手段,通过控制观念把欲望和商品挂钩,比如人们普遍追求更美好的生活方式可以具象化为“喝高品质的酒,用高品质的物品”,此外还有很多创造性的观念,比如“车是男人的脸”。在这种文化下,每一个人都在思考如何在另一个人身上创造一种新的需求,以迫使他做出新的牺牲,使他处于一种新的、类似于奴隶的依赖状态,并诱使他相信自己获得了一种新的快乐。
此外,马克思又进一步补充了个体视角,对人这个主体而言,最大的问题就是“工作”这个活动被异化了。
马克思认为,原本“工作”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工作”能让人通过改变自然体现自身价值、找到意义感。在现代资本体制下,对于工人而言,最大的问题不光是经济利益和剩余价值被剥削,更重要的是他们与自己真正的兴趣被疏远和分离,工作只是为了创造经济效益,而不创造任何精神成就感和利他主义的正外部性。“工作”本身从创造性活动变成了可出售的劳动力商品,过细的分工让工人和他的产出物的分离,更进一步造成了成就感和意义感的缺失。
正如马克思所解释的那样:
“工人只有在闲暇时才会感觉自己在家,而在工作时,他会觉得无家可归。他的工作不是自愿的,而是强迫性的。它不是一种需求的满足,而只是一种满足其他需求的手段。它的异化性质清楚地表现在这样一个事实上,那就是一旦没有物理上的或其他层面的强迫,工作就会像是瘟疫一样被避免。”
但是为什么没有发生崩溃?
按照马克思的推理,随着分化,工人阶级越来越多,矛盾激化,应该会爆发革命。在马克思的时代,问题已经非常明显,贫富差距增大,四处是贫民窟,童工随处可见。但是到了20世纪初,现象出现了逆转,工作环境越来越好,工人群体也就是他认为的革命主力,物质开始丰富,而且还越来越不要命的努力工作。这个可能又是二级混沌系统的厉害之处,如果没有发表《资本论》,假如也没有其他人意识到这些,也许崩溃很快会发生,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预言,掌权者本身可以通过优化制度,避免这些问题。总结下来,现代资本主义制度主要有这么几个优化:
-
工人福利增加。二战后,教育大规模扩张,服务行业扩张,职业流动性增加,中产崛起,让西方大部分人都能享受到相对富裕的消费方式。这群人,已经脱离了马克思时期那种极其不稳定和艰难的生活状态。
-
股权制度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仅仅依赖工资。在今天,一半美国家庭和四分之一英国家庭都投资股票,从无产变成了或多或少的资产拥有者,这让他们与经济体的积极运作联系在了一起,阶级界限不再分明,矛盾也慢慢消解了。
-
国家干预。国家通过再分配来缓解矛盾,比如向企业、富人征税,再通过失业救济、养老金、公积金、再投资等方式补贴低收入人群。
-
最重要的一点,确立了新的神——消费主义。这一点可以稍微展开解释一下。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求,消费进一步被宗教化后,拥有商品不再是主要目标,相反,通过消费完成“自我实现”才是目标。消费社会通过广告,使自我实现成为了一件切实的操作。你拥有了一件汉服,你就是汉文化最正统的捍卫者。你拥有了一件Lolita,你就是19世纪的英国小公主。你拥有了每季最新的电子产品,你就是美国硅谷的极客精英。而且,你的裙子越正、你的电脑越贵,你的自我成就感就越高、纯度就越浓,哪怕你压根没读过四书五经、哪怕你对近代的欧洲历史一窍不通、哪怕你不剪辑视频也不打3A大作,只要你消费了,你就是你所相信的那个人,而余下的我们,也会鼓掌认同。于是,即使一个人生活在最糟糕的条件下,即使他从这个社会中得不到任何好处,他也从不怀疑或批评消费者社会的系统,因为他或她相信这个系统是完美无缺的。如果你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不是系统的问题,而是你个人的问题,因为有足够的产品和服务供每个人使用,消费社会是为每个人的财富和幸福而建立的,所以,如果你不能得到它们,你就应该更努力地工作来改变这个现状。这种观念是个人处于被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制度得以生存的主要原因。换言之,正因资本主义供应和生产网络的发达、正因资本家在劳动过程中的剥削,以及商品和符号拜物教的神化,人类再也无法从“工作”这件在马克思看来决定了人性本质的事物获得实体价值和精神价值。也正因此,交换的天平两端被打破了,消费成为了唯一的、让我们获得价值依归的事物。我们从“工作决定了我们的身份”,走向了“消费决定了我们的身份”。
社会学
韦伯则是从另一个视角切入,认为这样的制度得以持续运行,源于对各个生产和分配过程精确的计算,让其变得高度可预测。在这个领域,商业性企业至关重要,将工作、生产和家庭、社群分开,消除了基于情感纽带、家庭义务、传统社会交往规范的干扰,将人视为角色、工具。
从这个角度看“完全理性的经济人”其实不是人天生的禀赋,经济体系更不是由这些“经济人”自然发展出来的,而是相反,“完全理性经济人”是在特定社会体系、时空背景下被反向训练出来的。这个体系、背景,可以被大致总结为五点:
-
以追求效益为中心的私营企业的完全独立。传统社会亲缘性和非理性的组织、团体逐渐边缘化。
-
商品流通限制的全面废除,让消费欲望得到解放。比如中世纪欧洲禁止奢侈品、印度的种姓制度,都是典型的限制消费。
-
商业生产的完全独立,企业与来越不受国家干涉。比如不必强行解决就业问题,那么当利益下降时,可以通过降薪或许解雇员工来降低成本,所以权力和剥削是企业运行的底层必要条件,虽然可以包装的很人文。
-
经济生活的完全数字化。主要指没有什么是不可以被定价、被售卖的,包括企业的所有权以及各种形式的资产。简而言之,其实是金融工具的产生,商业世界被一种参与度更高、更复杂、更全面的响应速度更快的市场笼罩,就是所谓的二级市场或者说资本市场,一家企业倒闭破产一般需要数月或数年,但是资本市场的危机爆发往往只需要一个晚上。
-
文化动机的因素被改变。韦伯发现,人们工作并追求最大利润的动机,并不是自古就有的,在历史上其实是非典型的、新兴的、被特定文化规范塑造的。在早期对西里西亚农民的研究中发现,真实规律是,劳动者一旦达到了需求满足情况,就不会再对经济激励措施产生反应,就是说,通过将工资和产出挂钩来进一步诱导更多工作本来应该是无效的,经济学所谓的“人的需求永远没有被满足的一天”不是长期以来人类的样子。所以,打破很多禁锢(宗教、封建制度等)才能创造一种新的文化,让消费主义成为世界新的神。
小结
斯密构想的资本世界是一个近乌托邦,道德和私利完美的融合,欲望和商品完美的兑换,像是牛顿力学一样封闭自我闭环的小宇宙。
而马克思则以批判为主,认为是一个阶级对立的修罗炼狱,人民用油脂为资本家的机器作为润滑,用血肉为高位者的灵魂做道场。即便如此,他还是给出了一个方案——共产主义制度。
而韦伯,看到的似乎更现实,现代系统世界的核心是一种极致的理性,不是自由的小天堂,也没有绝对对立的阶级,而是一个冷血的计算机、时刻发生着搏斗的铁笼斗兽场。这种无尽、冷静的争斗将无尽的进行下去,因为所有人都”乐在其中”。但是它是没有人性的,是极致祛魅的一种生存状态。
在这样的系统世界里,没有神、没有美、没有感动,我们都是精致的交易者,世界就是一个被放大的证券市场,不会有救赎,也不会有毁灭。每个人都会被精致的利益捆绑,有存款,有车房,有股票,有期权,世界是一张无情的网,无处可逃。
在这样的系统世界里,我们又该何去何从呢?
单虓晗写于2023年2月11日
更多
- 下一篇:未完待续
- 专栏:《系统世界攻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