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尼是个乖巧漂亮的小公主,敏感中又略带几分娇羞。桑尼有着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初上幼儿园时,她很少主动和小朋友玩耍,每次小朋友玩游戏的时候她都会在一旁观察好久,觉得自己喜欢了才会加入。面对那些课间东奔西跑的小伙伴也会自动躲闪开,生怕会撞着自己。
老师为了让桑尼更好的融入集体,和妈妈一起鼓励桑尼,通过了解自己的兴趣,桑尼变得开朗自信起来。在大家都觉得桑尼成了大家眼中的好孩子的时候,桑尼的妈妈说她变得“粗暴无礼”了。
桑尼妈妈周末会带着桑尼去菜市场买菜,有位热心的阿姨看到漂亮的桑尼,忍不住和她打招呼:“小朋友,你叫什么名字啊”桑尼并没有向往常那样有礼貌的回答,而是羞羞地躲在妈妈身后闭着眼睛大喊到:“我讨厌你,你闭嘴!”说完,妈妈一脸尴尬。每次路过这个阿姨的菜摊时,桑尼总是有意躲开。妈妈觉得桑尼变坏了。
用成人的眼光看来,桑尼的行为确实顽劣。但是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首先应该相信自己的孩子,不能仅因为偶尔的叛逆就断定孩子变坏了,应该思考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举动?或许小孩不喜欢阿姨的长相,或许小孩不喜欢阿姨的打扮,又或许阿姨的某个表情吓坏她了。
幼儿时期的孩子只是很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不像大人一样会伪装自己。孩子的行为并没有恶意,也不是故意让妈妈在阿姨面前尴尬,只不过是通过大喊的方式来自我保护罢了。
显然,桑尼妈妈并没有听听孩子内心的声音,也没有了解孩子内心的那份害怕,只是一味地感觉“哎呀,我的宝宝怎么变坏了”。碰到此类情况,家长们往往会立马纠正孩子:“不能这么和阿姨说话,赶快道歉。”或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怒气冲冲地吼孩子:“怎么说话呢,这么没礼貌!”亦或是拿孩子最喜欢的玩具说道:“以后再这样,就不给你买喜欢的玩具了!”在教育和训斥孩子的过程中,面对满脸泪珠的孩子,家长们忽略了自己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幼儿时期的孩子往往会表现出看似令人矛盾的行为活动,一会觉得自己是个“小大人”帮大人干活,一会觉得自己是个小宝宝躲在自己的儿童世界。这种在家长们看起来犹如人格分裂般地存在,实际上是由他们不完善的生理和心理结构决定的。家长们容易犯的错误是经常把孩子看作大人的“缩小版”,认为孩子也会和大人一样冷静地看待和处理问题,那就大错特错了。孩子只会关注发生事情此时此刻的感受,不会像大人一样面面俱到。
这时家长们不能想办法哄着孩子、拿好玩具好零食贿赂他们,强行让孩子跟随自己的想法改变。要明白孩子的逆反心理也是很强的,此时的家长应该冷静下来,耐心的思考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什么,内心的需求是什么,真正的了解他们,然后满足他们,方才进一步引导他们的行为。
作为家长,只要肯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心声,就会发现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调皮,其实是渴望家长满足他们的内心需要而已,这是向家长发出的信号。与其批评惩罚孩子,不如静下心来听听孩子的声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