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马拉松经历:
九月份,北京马拉松开跑之前,就收到了厦门马拉松的中签短信,不胜欣喜。
北马五个半小时跑完,对参加全马更有信心了。但是,9月后半个月和10月上半个月基本没跑,9月到1.7号厦门比赛日大约只跑过100公里,最长距离12公里。
去厦门之前几天,天气预报一直有雨,起先有些担心,后来也释然了。只要赛事不取消(一般也不会取消),就去跑,别人能跑为什么我不能跑啊,大不了6小时15分卡着点完赛。
周五下午(1.5号),请假半天,飞去厦门。
1.6号上午,领装备。下午,坐刚开通的地铁一号线去集美学村,可以远观跨海大桥,虽然是阴雨天,仍然十分壮观。看了几个学校和陈嘉庚纪念馆、鳌园。
1.7早上,五点半起床。因为我被分在了C组,是第三枪(8:20)起跑,所以可以去晚一些。实际我去的并不晚。从出门到检录一直在下雨,到了之后早早地脱掉了衣服,存包,然后找了地方躲雨,并没有做热身活动。之前好天气的时候我都是要做热身的,这次由于怕鞋子弄湿等原因省去了这个步骤,这也为后面出事情买下来伏笔。
等了半天,第二枪终于起跑了,又等了25分钟,我起跑。
跑出之后,遇到几个水坑,鞋子就湿透了,这是早晚的事。跑了几公里感觉还可以,周围的人都很兴奋,我的速度也被他们带的比平时快得多。穿着雨衣觉得好闷啊,阻力也大,于是就扔掉了。
谁成想,过了一会,大雨倾盆,淋了个痛快。
跑到6公里时,小腿开始出现抽筋的反应,鞋子湿透,脚也磨的厉害,速度明显减慢。几公里后,仍然不见好转,两条腿已经迈不动了。
晃晃悠悠坚持到12公里,感觉在关门前跑不到终点了。找到了医疗的帐篷停了下来,准备放弃,等待收容车。
浑身湿透,一旦停下来就感觉到冷了。终于等来了收容车,刚一上车,工作人员用记号笔在我的号码牌上写了一个大大的“援”字做标记。过了一会,又走过来盖了个“援助车”的红章。一个章子敲下去,我就彻底是个loser了……
车上倒是有吃有喝,还有一些“同伴”。透过窗子看到外面的跑友在大雨滂沱中拼搏,只能默默祝祝福他们。毕竟,如果可以,我也是会坚持下来的。
车上没有空调,开的很慢,只能在瑟瑟发抖中缓慢向终点移动。
到了终点,和完赛的选手一样去取衣服。由于这次下雨,主办方把取衣服的地点移到了场馆内,所有人(完赛的和没完赛的)都要进入场馆领取完赛包和取衣服,取衣服必经领完赛包和发奖牌的通道,所以,志愿者如果没有注意到我号码牌上盖的章,或者根本没有被培训到,就不会区分清楚完赛和没完赛的,一律都发。我领取了一份完赛包,拒绝了领取奖牌。
之后,换上了干衣服,就去坐主办方准备的大巴车赶往机场了,晚上到家,周一又去上班了。
在取衣服和去机场的路上,包括候机时,都听到各位完赛的跑友兴奋的交流,好多还刷了PB。而我自己就是一个loser。
刷微博,也都是媒体的盛大报道和选手完赛后报喜的消息。还刷到王学兵的微博,他发了将近五分半小时完赛的图片。
一些感想:
这两年跑过三次半程,两次全程,成绩和老鸟没法比,却也都坚持下来了,赛后并没有太难受。这也是这次厦门马拉松我的信心来源。
厦门是国内前三的马拉松,赛道风景也很美,去年就想过来了,可惜没中签。今年得见,果然对得起金标赛事的称号。赛前的短信通知很到位,赛事中的服务、补给都是一流。赛后的项目和保障更是没的说。
这次厦门的口号是:跑步爱上一座城。厦门其实是个无论如何都惹人爱的城市。马家辉有本书:《死在这里也不错》,是一本游记,用来形容厦门很合适。
后来看了统计数字,完赛率高达96%,而我是4%的极少数。总结了这次失败的原因:①平时跑量还是过少,回顾2017年只有不到400公里;②赛前没有充分热身;③大雨中跑步不适应没经验。
失败归失败,这次两天半的厦门之行并不后悔。看到大雨我依然坚持去参赛,不试过怎么知道行不行。我知道,如果我借口下雨不去跑肯定是没有人鄙视我的,尤其是我父母,求之不得,他们宁愿我在厦门多玩一下。
但是,打着跑步的名义出去玩这种事,我是万万不允许发生在我身上的,也不甘心这样做,要玩就改天好好玩。对于跑步,我是有一定的热爱的,没跑过的同事和朋友是绝对不会理解,他们甚至觉得你是“疯子”。
我对跑步的这种“热爱”,似乎也没有上升到痴迷、或者狂热的程度。每年报2-3次比赛,能够督促自己不间断地锻炼,胜过大部分人办的健身卡。
平时工作之外,读书也占据大块时间,还有其他琐事,分给跑步的时间确实不多。尽量在春秋坚持跑,夏天早上和冬天傍晚出去。跑量远远不如以此为“业”的跑者,或者分大量时间给跑步的铁粉。这些好像都是在为自己开脱……我承认自己也有犯懒的时候,2018年加油吧。武汉马拉松等待抽签中,希望可以故地重游,回母校看看……
厦门的这个奖牌没有收入囊中,我却把盖着“援助车”的号码牌拍照留念了,也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微信公众号:莫妮卡的书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