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一直强调一句话:写作写到最后拼的不是文笔,是思维。
所以我会在新媒体写作教学中,贯穿一些思维训练。这种思维是从底层逻辑开始的思维。
今天刚好有一节这样的讨论交流课,分享出来,希望对你有益。
#接龙
成长第十一天。你在阅读与写作中的问题,尽管提问吧,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讨论,共同成长。
1.丹尼尔李
2.A同学:丹老师,段落过渡不自然,如何解决
丹尼尔李:
苹果,直尺。你把这两样做个联系,写一两句话,从苹果写到直尺。
B同学:
妈妈把苹果切好装盘,悄悄地把果盘放在专注地摆弄直尺、图纸的小明手边。
B同学:
苹果还可以是手机、ipad那样也容易关联[调皮]
A同学:
我准备准备[呲牙]
C同学:
#接龙
成长第十一天。你在阅读与写作中的问题,尽管提问吧,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讨论,共同成长。
1.丹尼尔李
2.A同学丹老师,段落过渡不自然,如何解决
3.C同学老师词汇不丰富总觉得写出来的和自己想要表达的不大一样怎么办只能靠长期大量阅读的积累吗
D同学:
为什么不是用尺子来量苹果直径呢
D同学:
今天收到了一件阿克苏苹果,包装上标的特级大果,这大果实在太大了些,一个人一顿吃不完,貌似是90果。等会儿我得找把直尺量下,看果径到底多少,以后自己吃,估计买65-70mm的果就可以了
D同学:
[呲牙][呲牙][呲牙]
丹尼尔李:
准备好了吗A同学
丹尼尔李:
@B同学@D同学[强]
A同学:
说到苹果,很多人会想到能吃的苹果或苹果手机。从苹果落地到万有引力的被发现,推动时代进步的,永远是那些爱思考的人。
几千年来,人们只知道从苹果树上摘苹果、吃苹果,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就捡起来,从来不去思考为什么苹果只会掉在地上,却不会飞到天上。
很多人休息的时候就什么也不想,牛顿不一样,他休息的时候就爱思考关于宇宙和行星。
从发现苹果往下掉落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天天思考数学问题、不断进行实验、计算星体轨道,想要揭开引力的神秘面纱。
直尺在数学中的应用必不可少,牛顿通过大量实验,写出了力学的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牛顿利用他的微积分,让经典力学更加完整、更加严密。
A同学:
不会写,读书太少[呲牙]
D同学:
你这还叫少?我们写的生活,你都上升到科学了
E同学:
有人为了让苹果卖个好价钱,会在苹果成长的过程中刻上“福、禄、寿、囍”字样,就是不知道,如果用直尺为标准,让苹果长成直尺的细长模样,会不会因造型奇特受欢迎,还是被人骂“吃多了撑的”?
丹尼尔李:
@C同学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想法是这样的。
词汇运用涉及三个问题,一是拥有,二是理解,三是使用。
你说的大量阅读,就是解决拥有的问题。也就是靠阅读,积累词汇。名言名句也好,华丽辞藻也好,又或者个人觉得一些惊艳了自己的字词句也罢,都是属于积累的内容。
这一步只是最基础的,属于活水之源,茂木之根。
第二步就是理解。为什么有些人读书也挺多,写不好文章,那就是没有做到理解内化。
你在做7*8等于多少的时候,应该再从头背一遍乘法口诀,你在写“山木水火”的时候,应该不用再想着笔画笔顺,因为这些知识都已经内化了,和你融为一体,成了你算术、写字的底层逻辑,足以支撑你的行动。
同理,你积累了词汇,你还要去想想这个词到底什么意思,和自己产生一点联系,多琢磨几次。
比如,我在读书时,识得一词“豆雨”。我忽然觉得这个词很美,一下有了画面感,不只是雨,而且雨的形态也有了,像大豆那样的圆润可爱。此外它还写出了雨的大小,豆粒大小的雨,想来是不小吧。
从那以后,但凡遇到这样的雨景,只要写,我就会想起运用“豆雨”这个词。
你看,豆雨和我产生联系了,被我内化了,变成了我写雨的一个行动支撑。
第三,就是使用问题。这里有原生态的使用,也有创新的使用。所谓原生态使用,就是咱们规规矩矩用前人的字词,就如前面说的那般。
创新的使用,就是在理解基础上,变化一下。
比如我先前写徐志摩,“后来的后来,都成了多余的此生,幸而一场天灾,我在蔚蓝的无边里,于苍茫的山山云云里,离别了曾经深爱我的和我深爱的,永别了,我的爱、自由、美。”
蔚蓝的无边里,苍茫的山山云云里。这个都属于我个人的用法,一是为了贴近徐志摩的用语习惯,一是为了应和他逝世的情景。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词汇问题的理解,希望对你有用
丹尼尔李:
@A同学通过这段文字,我确实发现了,你过渡有问题。[呲牙]
来吧,再给你一次机会,50字以内,从苹果到直尺
F同学:
都是人才[呲牙]
F同学:
在拼多多上拼了一箱苹果,因为店家说他家苹果超大,直径18cm。到货以后我感觉肯定没那么大,拿直尺一量,MD,only13cm。
G同学:
夏季的一天清晨,小新在一棵树下写算数作业,写着写着眼皮开始打架,一阵睡意袭来…突然,随着一声“砰”,他感觉自己的脑袋被什么砸到了,低头一看,脚边有一个大苹果。顾不上一阵阵疼痛,他抬头往上看,心里嘀咕着:“这不是苹果树啊…”,回头一瞧,原来不远的地方有一对兄妹在嬉闹,苹果成了妹妹打哥哥的武器了。“哈哈哈…”小新,立刻拿起尺子测了一下这颗苹果的直径,并在本子上写下:“今天有一颗苹果闯进了我的生活…”
丹尼尔李:
这个可以改写下,就不会落入直尺量苹果的魔咒了。
哥哥随手抄起直尺,就打了妹妹的手,妹妹哭了。多年以后,兄妹二人总是会想起那不平凡的一天,一个苹果引发的打闹。
G同学:
[强][强][强][强][强][呲牙]谢谢丹老师
丹尼尔李:
@所有人
丹老师此时到11点,双手被生活束缚,头脑还是相对自由的,0元出售语音电话时间,有空闲的小伙伴,可以拨打丹老师热线,随时恭候你来交流讨论。[呲牙]
不用预约,能打通就交流,打不通那就是有人捷足先登了。[加油][加油]
G同学:
热线号码是
丹尼尔李:
微信语音电话[呲牙]
F同学:
我想打,但是在上班
C同学:
@丹尼尔李谢谢丹老师受益匪浅[抱拳]
丹尼尔李:
刚刚结束一场交流,还有谁[加油][加油]
丹尼尔李:
@C同学客气了[抱拳]
丹尼尔李:
[捂脸]有机会再打
A同学:
那年暑假的一天,我去看望父母。半路上,我突然发现一个熟悉的背影,就加快速度。走近一看,真的是父亲。我叫他,他赶紧转过身,满脸笑容,没说什么。我看他拎着一个新书包和一个袋子。我问父亲:“爸,你买的什么呀?”父亲笑着说:“没买什么。”我打开袋子,里面是我爱吃的苹果,又大又红。父亲用粗糙的手打开了新书包,里面放了很多文具,铅笔橡皮,还有直尺。他说是为快要上一年级的外孙准备的,也不知道孩子喜不喜欢。我说:“谢谢爸,孩子一定会喜欢的。”我不敢再说话,直尺上的刻度也慢慢模糊起来……
A同学:
丹老师,太难了,不会过渡
B同学:
儿子高兴地把书包甩到空中,书本、尺子、苹果、巧克力……从天而降
B同学:
@A同学你试试把注意力放在苹果和尺子的关联上,不要想情节是否符合逻辑
B同学:
前后情节空白给别人去想像
A同学:
谢谢
F同学:
这个好[强]
B同学:
这是受她的启发,她给了一个书包里同时装苹果尺子的场景
D同学:
但是关联在哪里呢?
E同学:
我拿到题目,第一反应是写议论文,所有题目,我不思考的话就会写成议论文。和大家写的比对,更加发现了这点
D同学:
现在是要解决上下衔接的问题
D同学:
把它们搭起来
E同学:
衔接其实是联系呀
E同学:
想办法把两者联系起来就好
D同学:
对呀
E同学:
联系有多种,同一个体系的联系,比方说尺子和苹果测量;还有时间的联系,用苹果打闹后,用尺子惩罚;还有空间的联系,苹果长得变形了,长得跟尺子一样、以及苹果形状的文具盒,里面装了尺子、铅笔等;另外还有意向的联系,代表爱心的苹果抱枕,小女孩无论搬家去哪里都带着,对她来说,这不是苹果、也不是抱枕,而是测量爱心的尺子
D同学:
[强]
E同学:
最后这个意向联系,比较好发散,显得高级点。比方说去医院看病人好心送“苹果”,结果对方挑刺,“想我病故?”苹果谐音,两者吵闹起来。送苹果的说,人人心里有尺子,你量一量,我对你到底怎样?
D同学:
这个更好
E同学:
后面这个,还是真的被礼仪老师上课讲过笑话
E同学:
只是没有尺子这个细节,前面真实发生
A同学:
大家都好厉害[强]
E同学:
多上课,你也会很厉害,我是老油条
E同学:
不油腻的老油条
丹尼尔李:
咱们回到一个原始的过渡场景,一江隔两岸。两种过渡。
第一种。最初人们为了从此岸到彼岸,需要用木筏用船。这里木筏船都是过渡媒介。这里过渡的出发点,就是从两者的空隙之间,找出解决办法。比如有小伙伴写的,添加了人的元素,就相当于船。
写文章的时候,如果两个段落跳跃比较大,就可以找出这样一个中间媒介。“小明从家里离开,去了公司。同事们…”这样一个过渡,前面写的是家里,后面就是公司的事。如果没有这样一句,突然从家到公司场景转换,就会别扭。
第二种过渡。后来有了石桥,这就是跳过中介,直接把两岸铆和一起。这种铆和是从两边各抓取一个点,这两点内容相通,有共同的性质。
比如前面写苹果,后面写梨子。我们就可以这样过渡,“同样作为水果,梨子也是人们常吃的。梨子富含……”。
所以如果前后两段内容,有相通的本质内容,我们就直接抓相通的点。如果看不到这个本质,跳跃性极大,那就找到媒介,前面过渡。
不管哪种过渡,你只要记住一点,那就是都是为了读起来丝滑顺畅。不能让读者感觉太跳跃,这就打断了那种酣畅淋漓的爽感。
丹尼尔李:
@A同学
A同学:
收到,谢谢丹老师[抱拳],我需要慢慢理解消化,慢慢练习
丹尼尔李:
@A同学不要客气,你去多拆一些文章的过渡衔接。看看如何从a到b,
F同学:
#接龙
成长第十一天。你在阅读与写作中的问题,尽管提问吧,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讨论,共同成长。
1.丹尼尔李
2.A同学丹老师,段落过渡不自然,如何解决
3.C同学 老师词汇不丰富总觉得写出来的和自己想要表达的不大一样怎么办只能靠长期大量阅读的积累吗
4.F同学老师能不能简单说说,当初您是怎么规划自己的写作道路的?
E同学:
#接龙
成长第十一天。你在阅读与写作中的问题,尽管提问吧,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讨论,共同成长。
1.丹尼尔李
2.A同学丹老师,段落过渡不自然,如何解决
3. C同学老师词汇不丰富总觉得写出来的和自己想要表达的不大一样怎么办只能靠长期大量阅读的积累吗
4.F同学老师能不能简单说说,当初您是怎么规划自己的写作道路的?
5.E同学什么情况下需要给自己做写作定位?进行写作定位有哪些需要考虑的重点因素?对自己写作定位后,是让自己成长更快,还是会限制自己?
丹尼尔李:
哈哈,简单说,没规划。我就是热爱文字。
最初我能做的就是读书写文,在大学里我就写些文字,不为发表,聊以自娱。
毕业后我是高中语文老师,班主任,也是我最天马行空的时候,语文课和学生聊电影,音乐,审美,赏文。
两年后,我从安徽来到福建,在市消防从事文职编辑工作,去福建日报培训学习做通讯员。
三年后我在厦门深圳做了外贸,又是三年好时光。
再后来2018年,得遇校长,学习新媒体文,学了一期课程后,就做了老师,并和校长一起打造了当时全网最牛的老A团队,拿下拾遗,牛皮明明、凯叔、新东方等众多公号平台。
就这样,我走上了写作的道路,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种子埋下了,记得给它阳光、水分,然后你要做的就是等待开花结果。套用一句俗话,但行好事,莫忘前程。@F同学
丹尼尔李: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么理解。
假如把写作看作是一个人,那么在他年轻的时候,不要太早定义他,给他空间去发展,允许试错,在跌跌撞撞中找到最适合他的路。
这个时候再去定位,以此为主要方向发展。
定位以后并不是只写这方面,而是以此为重点,这样才不至于被限制。凡是高端的专才,一定也是高端的通才。解决专业领域的瓶颈,有时候是靠跨领域突破的。@E同学
B同学:
核心能力在,然后在不同的领域迁移
E同学:
@丹尼尔李谢谢丹老师[呲牙]
丹尼尔李:
说得很好,为什么有些大公司做啥啥成功,核心能力,随时可以迁移。
同理,有些人为啥做哪行都做得出色,同样也是他做事的习惯和行动的逻辑
丹尼尔李:
有句话,是金子哪里都会发光,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它是金子啊,这是它的核心能力。
B同学:
[强]
E同学:
我曾跟一大公司的老板去走访企业(此人是市工商联主席),走访企业有做制造业的、房地产的、商贸的,这个老板问的问题从平淡到越问越专业,很关键、深入,完全和其他人不同。
E同学:
尤其和工商联的政府领导很大不同
E同学:
所以,他能做成国际公司,核心能力强
Y同学:
#接龙
成长第十一天。你在阅读与写作中的问题,尽管提问吧,我们可以一起交流讨论,共同成长。
1.丹尼尔李
2.A同学丹老师,段落过渡不自然,如何解决
3. C同学老师词汇不丰富总觉得写出来的和自己想要表达的不大一样怎么办只能靠长期大量阅读的积累吗
4.F同学老师能不能简单说说,当初您是怎么规划自己的写作道路的?
5.E同学什么情况下需要给自己做写作定位?进行写作定位有哪些需要考虑的重点因素?对自己写作定位后,是让自己成长更快,还是会限制自己?
6.Y同学为什么新媒体文很多都是千篇一律的?都是套路吗?如果都套路化了,会不会限制写作能力的提高?
丹尼尔李:
我先讲个故事吧。
上周末,孩子和同学去打羽毛球,我也一起前往。到了场馆,我看见很多小朋友在学习打球。学的什么呢?
有的小朋友学习挥拍接球动作,有的学习网前撩球动作,有的学习上前劫杀后退动作……
我当时就在想,什么是专业?专业就是把一项复杂的事拆解成一个又一个小项目,然后逐一研究精细化,做到极致。
这些都是基本功,都是套路。也正是成功的前提基础。
有了这个基础,你才能想着突破,也就是你说的不被套路限制。对于羽毛球而言,你看林丹,他倒地横扑救球,背后接球都属于创新了。
对于写文而言,咱们也说过“文无定法”,只要符合逻辑,就可以成文。所以也就有了各式各样的文章。@Y同学
————————————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内容,希望你能有所收获。我是丹尼尔李,小伙伴们称呼我丹老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