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功励志交际心理人文社科精品社会生活社文·心·声
丁俊贵之《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丁俊贵之《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作者: 兴时态_198812 | 来源:发表于2023-02-26 21:13 被阅读0次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许多人一辈子都忙着挣钱和花钱,花钱也不是享受,只是在消费,没有时间欣赏大自然,没有时间和家人共度快乐时光,没有时间读书、听音乐,你只能说这样的人其实是最糊涂也最可悲的,一辈子在为钱打工,从来没有品尝过人生那些最美好的享受。

    一、财富与幸福。

    金钱是好东西,好在哪里?

    它的最大好处是使你在金钱面前获得了自由。

    穷人在金钱面前是不自由的,他不得不为钱工作,因为对于他来说,钱就意味着活命。

    在货币社会里,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在没有钱的时候,钱是第一重要的。

    你说钱不重要,让你成为一个穷人试试看,你就说不出这种大话了。

    人生在世,第一件事是要解决生存的问题。

    有了钱、生存有了保障以后,钱就不那么重要了,可以不必仅仅为了钱而工作了,可以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了。

    有钱的主要好处是你用不着看人脸色了。

    人穷志短,这个俗世间涉及钱的事情是很多的,如果你钱比较少,生活拮据,可能就不得不为了一些很小的但必须办的事去求人,心里很委屈,很有挫败感。

    所以,即使对于一个不贪钱的人来说,有钱也是大好事,在涉及钱的事情面前可以保持尊严,这实际上也是在金钱面前获得自由的一个方面。

    但是要记住:第一,不能让挣钱的过程损害了人生的主要价值;第二应该让挣到的钱有助于实现人生的主要价值。这样财富才会是增进人生幸福的一个砝码。

    不主张年轻人太清高,光是精神追求。

    我认识一个青年,很有精神追求,写了很多哲学的东西,写得不错,但没有谋生的能力,也不愿意有,没有职业,生活非常潦倒。

    他觉得他不是普通人,就应该过纯粹的精神性的生活,可是他又受不了贫困,为此很痛苦。

    我对他说:你不是梵高,因为你受不了贫困,那就老老实实做一个普通人吧。先解决生存问题,在这个前提下,如果你确实有才华,迟早会有机会向精神方面发展的。

    在生活面前,没有人拥有特权,才华不是拥有特权的理由,你必须自己去应对生活的挑战,这有点儿残酷,但别无他法。

    物质匮乏,不能满足生命的基本需要,人会痛苦。

    一旦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免除了物质层面上的痛苦,财富所能带来的快乐就呈递减的趋势,最后就不能带来什么快乐了。

    这里面有一个限度,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递减,我把这个限度定义为小康。

    从贫困到小康,这是质的飞跃,你衣食无忧了,可以按照你的心愿去设计你的人生、追求你的幸福了。

    如果你还想从小康到大富,做一个富翁,你的生活质量真的又会有质的飞跃吗?

    我不相信,许多富翁的事实也证明并非如此。

    有一个富翁是一个明白人,他谈他的体会说:钱能买到的东西都是不值钱的。

    人生中的一切积极享受的确是钱买不来的,都依赖于人的心灵能力。

    所以,在衣食无忧之后,一个人能否幸福,起决定作用的不再是金钱,而是精神素质,你必须从精神方面去提高你的生活质量了。

    本来挣钱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享受生命。

    可是我们往往这样,挣着挣着,忘记自己本来的目的是什么了。挣钱本身成了目的了,这不是很可笑也很可悲吗。

    把手段当成目的,一辈子都耗在本来是手段的东西上了,这是价值观的最大迷失。

    财富是对人的精神素质的考验,财富越多,考验就越严峻,大财富要求大智慧。

    你发了财,意味着人生对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让你的素质与你拥有的财富相称。

    从财富给一个人带来的满足感的层次,可以准确地判断他的精神层次。

    低层次的人仅仅满足于物质享受,其次是从财富带来的社会地位中得到满足,所谓身价,一种成就感,实质是虚荣心的满足。

    高层次的人把财富当作实现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获得的是真正精神上的满足。

    二、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

    1、心智生活能使人获得一种内在的自由和充实。

    心智生活就是心灵生活和智力生活的合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精神生活。

    心智生活的特点是内在性和非功利性。

    它是一种内在生活,而不像物质生活、社会生活那样是外在生活。

    它是没有功利目的的,心智的运用、真理的探究本身就是目的,并且能够从中获得最大快乐。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内在生活和外在生活当然都是需要的。

    只有外在生活,生活的全部内容是谋生和交际,这样的人是十足的庸人。

    只有内在生活的人极少,往往是某一类天才,同时往往也是世人眼中的或真正病理意义上的疯子,例如荷尔德林、尼采。

    有两者皆优的天才,如歌德、拿破仑。

    是否拥有心智生活,与职业无关。

    并非只有科学家、学者才能过智力生活,只有诗人、哲学家、宗教家才能过心灵生活。

    事实上,大学和研究机关里许多人并无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生活,只是在做死学问,或谋生谋利。

    职业化的弊病是:精神活动往往蜕变为功利活动;行业规矩束缚了真才之人的自由发展。

    所以,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精神探索者有意从事一种普通职业,而只在业余时间从事精神探索。

    人们普遍沉沦于功利性的外在生活,很少有人真正过内在的心智生活。

    一个人唯有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灵魂去追求,在对世界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态度上自己做主,才是真正做了自己的主人。

    同时,如果他有丰富的内心世界,便在自己身上有了人生快乐的最大源泉。

    心智生活还能使人获得一种内在的自信和宁静,仿佛有了另一个更高的自我,能与自己的外在遭遇保持一个距离,不完全受其支配,并能与外部世界建立恰当的关系,不会沉沦其中,也不会去凑热闹。这就是所谓定力。

    2、幸福包括生命本身的快乐和精神的快乐。

    在无知状态中,其实恰恰可能是生命本来的需要没有被扭曲,能够得到比较好的满足,不过我想那个精神方面的快乐可能会比较欠缺。

    思考得多了,也可能把你引错了方向,损害了生命的快乐,反而不如无知状态中那样原汁原味。

    幸福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希望两个都要,一个也不能少。

    所以,在追求精神快乐的时候,我还是警戒自己,不要放弃生命的快乐,那也是人生非常重要的价值。

    幸福是人的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正是为了它,人们才做所有其它的事情。

    譬如说,有的人想发财,想做官,但发财和做官本身不是目的,他是想通过发财和做官过上他心目中的幸福生活。

    有的人不想发财和做官,但并不是不想要幸福,他是认为发财和做官不能使他幸福,能使他幸福的是别的事情,比如搞艺术或做学问。

    由此可见,虽然人人都想要幸福,但人们对幸福的理解是很不同的,而重要的就在于这个不同。

    幸福这个概念,一般是用来指一种令人非常满意的生活。

    然而,什么样的生活是令人满意的呢?衡量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有的人说,这完全是个人感觉的问题,自己满意就行。这当然也有道理,一个人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觉得自己不幸福,你当然不能说他是幸福的。

    但是,自己觉得幸福,就是幸福的吗?有一种狂喜型的精神病人,大约谁也不会认为他是幸福的人吧。

    可见主观上的满意度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人们往往在想象中把自己最强烈愿望的实现视为幸福,可是,愿望实现了就真的幸福吗?

    怕未必。情况往往是,没到手的时候想得要命,到了手不过如此,预期中的幸福感会大打折扣。

    如果愿望只是停留在肉体欲望和物质欲望的层面上,情况就一定是这样。

    人受欲望支配,欲望不满足就痛苦,满足了就无聊,人生如同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根本就不存在幸福这回事。

    肉体的欲望,食欲、性欲,不满足是痛苦,满足的时候顶多有短暂的快乐,然后就是无聊。

    物质的欲望,比如对金钱的欲望,如果你把幸福寄托在钱越多越快乐上面,一定也会落空。钱少了你痛苦,钱多了,你没有更高的目标,就会无聊。然后你就要去赚更多的钱,但钱再多也填补不了内心的空虚,即使你富裕得成了一个金钟摆,仍逃脱不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的命运。

    问题出在哪里?

    就出在停留在欲望的层面上。

    精神性质的愿望,就完全不存在这个不满足就痛苦、满足就无聊的悖论。

    比如说,你渴望知识,喜欢读书,你会因此而痛苦吗?

    当然不会,这类愿望本身就是令人快乐的。

    然后,你去满足你的愿望,你读了一本好书,读了许多好书,你会因此而无聊吗?

    当然也不会,你只会感到充实。

    所以,一个精神愿望强烈的人其实是充满幸福感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英国哲学家约翰·穆勒说:不满足的人比满足的猪幸福,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满足的傻瓜幸福。

    所谓不满足的人和不满足的苏格拉底,就是不停留在肉体欲望的满足上,他有更高的、更丰富的需要,有精神需要,精神上的追求是无止境的,不会有彻底满足的时刻,但他比光有肉体欲望的傻瓜和猪幸福。

    所以,对愿望要做分析,愿望因人而异,而每个人的总体愿望归根到底是由他的价值观支配的,价值观不同的人对幸福的期望是不一样的。

    还有的人认为,幸福应该是一种客观状态,为了使这种客观状态有一个衡量的标准,现在兴起了幸福指数的研究。

    他们的方法大同小异,大致上是列出一些关键项,比如个人幸福指数包括收入、工作、家庭、健康、交往、休闲等项;国民幸福指数包括公平性、福利、文明、生态等项,然后按照重要程度给每一项规定一个分值,统计出来的总分就代表个人或国民的幸福状况。

    这作为一种尝试,当然是可以的,不过,有两个问题要注意。

    第一,幸福不是纯粹的客观状态,毕竟包含个人感受的因素,因此难以数据化,幸福指数只具有非常相对的意义。

    第二,哪些因素被列为关键项,每一项的分值是多少,价值观起决定的作用,价值观不同,幸福指数的编制就不同。

    三、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在海边,有人弄潮,有人嬉水,有人拾贝壳,有人聚在一起高谈阔论,而我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独自坐着。

    是的,一个角落,在无边无际的大海边,哪里找不到这样一个角落呢。但我看到的却是整个大海,也许比那些热闹地聚玩的人看得更加完整。

    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热闹背后的无限广袤的世界,这也许是最适合我的性情的一种活法吧。

    在这个热闹的世界上,我尝自问:我的位置究竟在哪里?

    我不属于任何主流的、非主流的和反主流的圈子。

    那么,我根本不属于这个热闹的世界吗?

    可是,我决不是一个出世者。

    对此我只能这样解释: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着我的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

    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

    在商场里,有的人总是朝人多的地方挤,去抢购大家都在买的东西,结果买了许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还为没有买到另外许多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而痛苦。

    那些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的人,就生活在同样可悲的境况中。

    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

    人是不能只静不动的,即使能也不可取,如一潭死水。

    你的身体尽可以在世界上奔波,你的心情尽可以在红尘中起伏,关键在于你的精神中一定要有一个宁静的核心。

    有了这个核心,你就能够成为你的奔波的身体和起伏的心情的主人了。

    读生活这本书也是如此。只有安静下来,人的心灵和感官才是真正开放的,从而变得敏锐,与对象处在一种最佳关系之中。

    但是,心静又是强求不来的,它是一种境界,是世界观导致的结果。

    一个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的人,必定总是处在心猿意马的状态。

    寻求心灵的宁静,前提是首先要有一个心灵。

    在理论上,人人都有一个心灵,但事实上却不尽然。

    有一些人,他们永远被外界的力量左右着,永远生活在喧闹的外部世界里,未尝有真正的内心生活。

    对于这样的人,心灵的宁静就无从谈起。

    一个人唯有关注心灵,才会因为心灵被扰乱而不安,才会有寻求心灵的宁静之需要。

    也许,每一个人在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是需要某种热闹的。

    那时候,饱涨的生命力需要向外奔突,去为自己寻找一条河道,确定一个流向。

    但是,一个人不能永远停留在这个阶段。

    托尔斯泰如此自述:“随着年岁增长,我的生命越来越精神化了。”

    人们或许会把这解释为衰老的征兆,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即使在老年时,托尔斯泰也比所有的同龄人、甚至比许多年轻人更充满生命力。

    毋宁说,唯有强大的生命才能逐步朝精神化的方向发展。

    我们的先辈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生活的节奏与自然一致,日子过得忙碌然而安静。

    现代人却忙碌得何其不安静,充满了欲望、焦虑、争斗、烦恼。

    在今天,相当一部分人的忙碌是由两件事组成的:弄钱和花钱。

    而这两件事又制造出了一系列热闹,无非纸醉金迷、灯红酒绿、声色犬马。

    人生任何美好的享受都有赖于一颗澄明的心,当一颗心在低劣的热闹中变得浑浊之后,它就既没有能力享受安静,也没有能力享受真正的狂欢了。

    无论你多么热爱自己的事业,也无论你的事业是什么,你都要为自己保留一个开阔的心灵空间,一种内在的从容和悠闲。

    唯有在这个心灵空间中,你才能把你的事业作为你的生命果实来品尝。

    如果没有这个空间,你永远忙碌,你的心灵永远被与事业相关的各种事务所充塞,那么,不管你在事业上取得了怎样的外在成功,你都只是损耗了你的生命而没有品尝到它的果实。

    凡心灵空间的被占据,往往是出于逼迫。

    如果说穷人和悲惨的人是受了贫穷和苦难的逼迫,那么,忙人则是受了名利和责任的逼迫。

    名利也是一种贫穷,欲壑难填的痛苦同样具有匮乏的特征,而名利场上的角逐同样充满生存斗争式的焦虑。

    所以,一个忙人很可能是一个心灵上的穷人和悲惨的人。

    光阴似箭,然而只是对于忙人才如此。

    日程表排得满满的,永远有做不完的事,这时便会觉得时间以逼人之势驱赶着自己,几乎没有喘息的工夫。

    相反,倘若并不觉得有非做不可的事情,心静如止水,光阴也就停住了。

    对于忙,我始终有一种警惕。

    我确立了两个界限:第一要忙得愉快,只为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忙;第二要忙得有分寸,做多么喜欢的事也不让自己忙昏了头。

    其实,正是做自己喜欢的事,更应该从容,心灵是清明而活泼的,才会把事情做好,也才能享受做事的快乐。

    从容中有一种神性。在从容的心境中,我们得以领悟上帝的作品,并以之为榜样来创作人类的作品。

    没有从容的心境,我们的一切忙碌就只是劳作,不复有创造;一切知识的追求就只是学术,不复有智慧;一切成绩就只是功利,不复有心灵的满足;甚至一切宗教活动也只成了世俗的事务,不复有真正的信仰。

    没有从容的心境,无论建立起多么辉煌的物质文明,我们过的仍是野蛮的生活。

    心中不是乱,就是空。不乱不空,宁静又充实,谓之澄明。

    天地悠悠,生命短促,一个人一生的确做不成多少事。

    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善待自己,不必活得那么紧张匆忙了。

    但是,也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不抱野心,只为自己高兴而好好做成几件事了。

    丁俊贵

    2023年2月27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丁俊贵之《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kc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