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514591/aafbe2d8adbfbe29.jpg)
孟子说过:“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这句话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许多文人志士的人生座右铭了。欧阳修在给范仲淹写碑文时说,范仲淹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由此可见,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一生的行为准则。可是范仲淹写《岳阳楼记》时恰恰被贬官在外,他在勉励好友滕子京的同时,更是在砥砺自己不忘初心。所以无论身处何方,身居何位,他都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14591/16c090bda3796b80.jpg)
袁行霈的《岳阳楼记》赏析中说:“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识,有志气,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志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这才是难能可贵的!”和范仲淹一样遭遇的还有欧阳修,他的一篇《醉翁亭记》之后让许多文人墨客对“醉翁亭”心驰神往。“醉翁亭”在今人看来,他已经远远不只是一座有名的“亭子”而欧阳修则用文字创造了一种“醉翁文化”。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14591/1e954e786423ae80.jpg)
欧阳修也是在贬官之际借“醉翁”一抒身处逆境的平和心态以及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教师用书》上有这么一段话分析得极为精彩“当文章由开篇写景巧妙地过渡到记事、言情时,太守一闪而出,却没有太多介绍,成为全篇一个悬念。太守自号醉翁,又别有情趣。‘饮少辄醉’,突出了一个醉字;而年又最高,又暗含了一个翁字。”这时,醉翁的形象全然而出了,紧接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明“醉”是表象,“乐”是根本。然而,此时的我们就可以追问学生:“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表现的快乐之后的淡淡哀愁,是因为心底有伤痕,那此时的欧阳修所表现的快乐是发自内心的,还是留在表面的,面对同是贬谪之人,你还能想到你所熟悉的哪些人?”我想,这个问题一旦抛出,学生们思想的闸门便会倾泻喷涌,他们一定会想到刚刚学过的范仲淹、滕子京;亦或是之前学过的苏轼、杜甫、陶渊明等等。这就是一种阅读期待,它会让我们的孩子将知识归类、比较、辨析、总结,这就是一种阅读能力的提升,甚至更是一种写作积累的推进。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14591/312eb1b86fb4a501.jpg)
是不是到这个时候就可以戛然而止了呢?不,此时的老师才是学生素养提升的助力器,如果我们再对孩子进行资料补充,那就恰到好处了。
欧阳修被贬夷陵后,在给好友尹洙的信中写道:“每见前世有名人,当论事时,感激不避诛死,其若知义者。及到贬所,则戚戚怨嗟,有不堪之穷愁形于文字,其心欢戚无异庸人,虽韩文公不免此累。”这段话中欧阳修崇拜的韩愈在被贬之后也不免穷愁怨嗟,成为“庸人”由此可以看出,他是不想成为“庸人”的,那么他的“与民同乐”才真正是他的心声,只有这样理解,才不负这“醉翁之意”呀!这段材料的补充,不是在批评韩愈做不到“独善其身”,而是再一次让我们都意识到真正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太少了,也正是因为少,他们的气节、品质、情怀才更值得我们钦佩,这个时候,如果再让孩子“我手写我心”那便是上上策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514591/de372e91fca4f58b.jpg)
醉翁亭上那个“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醉翁形象真是趣味良多矣,让人不禁多写了些碎碎念的话,借此表达对那些“古仁人”的敬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