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互联网时代,每天睁开眼睛,铺天盖地的信息就会迎面而来,单单微信就加了几十个群,几乎没有一刻停止闪动过,每天都被这种信息裹挟着,生怕一不留神就错过了最重要的信息。可是,到了夜晚,当你试着盘点这一天的生活时,却发现值得诉诸笔端的事项并没有太多,这种忙碌造成的挫败感觉,让你的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就这样过去。
手边的工作重复了上千次,几乎不用仔细观看,就知道它的每一个操作流程,就像一条流水线上的作业,不再花费太多的脑力去想象,无疑,这是一个动作重复成千上万次的结果,可是,从最初的研究到许多年后的今天,为什么你却没有取得想要的进步?
学了那么多,却从不懂得应用?到底什么样的知识值得我们花精力去学?我们都知道,成年人的学习总是带着一定的目的性,如果为了学习而学习,有时候只是一种自欺欺人的表现罢了。
为什么大多数人的学习层次上不去?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如何跳出低水平勤奋陷阱?为什么临界知识能够四两拨千斤?带着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我翻开了朋友推荐的《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或许我们只有掌握了更有效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别人多往前推进一厘米。
《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知识管理与认知优势”“掌握临界知识的底层思维与方法”“发现和应用自己的临界知识”“常见的核心临界知识及其解释和应用”。
1、为什么知识和知识是不一样的?
《人类简史》赫拉利提出了“想象的共同体”的概念,它在本质上也是“认知的共同体”,认知水平趋同的人,在生活方式、个人成就和社交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接近。
一堆钱摆在那里不叫资本,一些信息堆在那里一起也不叫知识,
因为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掌握临界知识,我们便能开启自学习的“少即是多”“四两拨千斤”模式,从而极大提高学习效率。
2、如何学习临界知识?
对于学习临界知识而言,首先要掌握的是底层思维和方法,其次才是具体的知识和技能。想要通过接触新的观点和知识快速成长,就要面对与自己传统认知不一样的地方。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激起自我防卫,要改变这一点,就要培养第一个底层心态——绿灯思维,积极地考虑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更底层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读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下次再面对挑战,就可以从容地问自己“我的观点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3、如何找到有价值的临界知识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
每一种临界知识,都是我们思考问题、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作者的做法是,当他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熟悉的知识,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读书并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临界知识并把它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这本书更多注重底层方法、思考逻辑和案例展示,作者用问题的结构而非信息的结构来展开全书。要学习记下的内容很多,一下子吸收不了,今年的读书不再追求读书数量,而是每读完一本书,都要写出自己的践行笔记,用行动去验证,用这样的方式来管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