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姆说过,
你可以从别人那里汲取某些思想,但必须用你自己的方式加以思考,在你的模子里铸成你思想的砂型。
我认为,这是对个人思考力的最佳概括,
特别是在这个碎片化知识满天飞的时代。
大家好,我叫陶可可,从事媒体公关相关的工作,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思维导图在我生活中的应用。
2018年3月25日,一个雾蒙蒙的傍晚,
我开始了第一次思维导图的主题分享。
紧张吗?
超紧张!
我感觉到手脚冰凉,
甚至在习惯性责备自己,
为什么要把自己放在一个不熟悉的环境中。
成功吗?
毋庸置疑,是失败的。
无论是语言组织还是内容逻辑,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但是,
你迈出了第一步,这个才是有意义的。
在我纠结于我分享的内容存在很大问题的时候,QX这样告诉我。
所以内容怎么样,对现阶段而言的你,不是最重要的。
3月25日,
在学员选择内容站到舞台上分享的环节,
我遇见了自己的另一种可能。
插播一下,
文末可能有你想要的思维导图软件推荐。
01
我与思维导图结缘于2016年的7月。
那个时候流行线上微课,
我报了@丽芳老师 的思维导图课程,
经过一系列的学习之后,
开始对思维导图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每天晚上守在手机前听微课,
听完再画一张思维导图交作业。
去年线上微课的练习手稿(一)
去年线上微课的练习手稿(二)
这样打卡的过程持续了20多天,
但是,问题来了:
我并没有发现思维导图对生活有什么巨大的改变。
我之所以能够如此坚持,
是觉得,最起码要对得起报名的学费。
这个期间,
也把东尼博赞的书都看了一遍,
确实晦涩难懂,
我也只能挑选易懂的内容进行理解消化。
整个微课的过程持续下来,
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个工具,叫蜜蜂打卡。
学员可以上传图片,
老师作为管理员进行点评。
这样有互动的打卡练习,
跟很多微博话题“自嗨性质”的打卡不一样。
有反馈的刻意练习才是促使你成长的捷径,
李善友教授这样说过。
02
为什么要成为英国东尼•博赞思维导图认证管理师?
其实,对于学习而言,
找到这个领域内最头部的人、社群一起交流互动,
是我一直秉持的价值观。
因为他们对该领域的理解,
是我们无法通过自身的知识通道习得的。
和这些最接近思维导图正宗传承人的交流,
你会发现自己过去理解上的误区,
而这个是自己刻意练习一万遍也复盘不来的。
此外,经过官方系统认证的身份,
一方面是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认可,
另一方面,我把它看做一个敲门砖。
就像大学时候,老师鼓励我们考证一样,
那个时候英语专业的我,
觉得自己以后不从事英语相关的工作,
一直对考专八的证书不以为然。
但是,有总比没有好,我也坚持考了。
进入职场发现,
自己有一个专八的证书在手里,在职业选择上会通畅很多。
03
为什么选择了思维导图这个工具?
对于这个问题,
如果你想让思维变得有结构,的确有很多工具。
但是,思维导图是我用起来比较流畅的一个。
比如,我在听一个会议,
事先我并不知道别人讲的思路是什么。
我只能先记关键字,我相信很多人也是这样记笔记的,
别人说一句,我们记一下。
现在,
回头看当时的笔记,
发现大部分文字都是“废话”,
我问自己,零碎的信息对我产生价值了吗?
没有!
那么零碎信息的价值该如何体现?
思维导图的作用之一就在于此。
想理清楚领导的逻辑思路?
可以用思维导图把这些关键词串起来,领导的发言内容瞬间跃然纸上。
只是对自己工作相关的内容感兴趣?
可以把这一块的关键词联系起来,生成一张思维导图。
有人会好奇,
我记下来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弄清楚别人的思路,还要成体系化?
我一贯的理解是,
每个人在职场上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同的。
有人觉得得开心就好。
有人却想着,
在刚毕业,就可以分析从业十多年的领导的发言思路,
这样的机会,是果断放弃还是必须抓住?
如果是我,我肯定会选后者。
这是一种职场学习力。
工具都是服务我们而被造出来的。
我一直认为,我们不要神化任何工具。
不管你的目的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
有工具让你变得更加高效,成长更加快速,
那么,何乐而不用呢?
04
(分享图片)我的思维导图精进,从0到1的进步过程:
去年线上微课的练习手稿(三)去年线上微课的练习手稿(四)
今年的作品(一) 今年的作品(二) 今年的作品(三)
我自己对比了一下,
在色彩与线条的把控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是,“美”不是我的终极目标,我享受的是整个思考的过程。
05
另外,分享3个我常用的思维导图软件:
-
Xmind PC版本(网上可以找破解版;)
Xmind
画面比较简洁
-
imindmap 版本(没找到过破解版,管理师的课程有送家庭版的序列号)
imindmap.png
曲线比较柔和
-
手机软件mindnode
手机App
-END-
希望你的思考力能连接整个世界,
直到遇见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