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中国传统文化
他,没上过大学,却自学成了一代国学宗师!

他,没上过大学,却自学成了一代国学宗师!

作者: 尔生不凡 | 来源:发表于2018-09-18 10:17 被阅读0次

    武侠界有一南一北两大高手----南乔峰北慕容,而在我国学界也有一南一北两大泰斗----南钱穆北胡适。两位都是20世纪伟大杰出的学者,他们学术造诣颇深,真正是国之脊梁,推动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代国学宗师钱穆的生平!

    开智启蒙,导航人生 

    1895年钱穆出生在无锡七房桥,彼时,钱氏家族家风严谨,秉承着“子孙虽愚,读书须读”的家训,父亲对他的学习格外上心、悉心教导。 

    聪明的钱穆正好也有天赋,7岁上学父亲就发现他有过目不忘的本领。等到9岁时他已经对三国水浒等书籍里许多章节倒背如流。 

    据钱穆回忆,有一次邻居听说这个9岁的小不点可以背诵三国演义,就让他现场表演一段。钱穆大大方方的配上自己理解的动作演绎了里面的一个桥段,邻居大喜,之后不住的在钱穆父亲面前夸奖他。钱穆听到一片赞扬声有点得意,而父亲一言不发。 

    次日父亲指着一座桥问他,那是什么?钱穆答曰,桥。父亲再问,把木字偏旁换做马是什么字?钱穆回答,骄。父亲又问,知道是什么意思吗?钱穆答曰,知道。父亲弯下腰来温和的问道,昨夜你是不是有点骄傲了?钱穆又羞愧又震惊。 

    父亲的教育方式是不打不骂,循循善诱,点到即可。这样的教育使得钱穆在学术上非常谦虚,为人上很懂分寸。 

    父亲帮他启蒙开智,后来的钱伯圭老师导航了他的人生。 

    钱伯圭听说钱穆演绎三国的事迹后教育他“这种书不要再读,一开头就说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治一乱,那是因为中国走错了路。欧洲诸国合了就不分,要像他们学习。” 

    钱穆带着这个巨大的好奇和疑惑开始了漫长的读书生涯,这也促使他走上了国学及史学道理。

    正如钱穆回忆所说“吾毕生之所学,实皆伯圭老师此一番话以启之。” 

    自强不息,自学成才 

    钱穆一生留下了一千七百万言的著作。有学者评价钱穆说“近人治中国通史者,首推钱宾四(钱穆)。”更有人说“钱先生的中国学术思想史研究博大精深,并世无人能出其右。” 

    可见他的造诣之深学问之精,但其实钱穆最高的学历是高中,而且还没有拿到毕业证。究其原因是突然爆发的武昌起义,学校被迫停办,17岁的他无奈辍学。

    之后的时光因为家庭拮据他不得不在家埋头自学,自学是真正考验一个人自律和毅力的时候。18年的自学时光他没有半分懈怠,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痴迷,他大量阅读,潜心钻研。 

    在学习间隙,他在无锡,苏州等地负责给孩子们上课。这是个正向循环的过程----自己学到的东西输出给孩子们等于自己整理了一遍逻辑,而孩子们不断的求知欲也促使他进一步精进自我。这让他有了最深厚扎实的功底。 

    教书之余又在刊物上发表了不少学术论著,比如《系年》《刘向、歆父子年谱》等。 

    每个人的时间是一样的,当看着钱穆那一长串著书书名时不禁想到,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然而伟大的人在时间的长河中开辟了一番大乾坤。 

    人生每一步路都不会白走!他成了唯一一位靠刻苦自学成才的学界巨擘。 

    厚积薄发,梦想成真

    18年的蛰伏他终于等来了厚积薄发的时刻!当时在学术界赫赫有名的顾颉刚偶然间读到了钱穆的《系年》这本书,并对此书赞口不绝。他没有想到居然有一个默默无名的人有着如此深厚的史学功底,有这样好的才华。他找到了钱穆并建议他不要在中学教书,理应去大学教历史。 

    在顾颉刚的鼎力相荐下,钱穆离家北上。他要去的地方是一直盘桓心头的梦想,也是他未及的遗憾---燕京大学。是的,他一直为自己没有上大学而遗憾,燕京大学是他曾经的梦想,没想到命运峰回路转,37岁的钱穆站在了燕京大学的讲台上,身份是国文系讲师。 

    若是没有父亲的谆谆教诲,没有老师的点拨导航,他走不上国学这条路。但如果没有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和努力,也绝不会此刻站在燕京大学的三尺讲堂。 

    回首以往,来时路都是自己一步步留下的脚印。 

    钱穆非常珍惜在燕京的时光,无论是著作还是课程他都把枯燥的历史拆解的生动活泼,简单易懂,不学老学究那套:用词佶屈聱牙,忽略可读性只求博奥典雅,喜欢晦涩艰深的词语。文化是用来普及的不是卖弄的!因此他的课深受学子们喜爱。 

    及至今天,我们去翻阅他的著作仍然会觉得平易近人,语言朴实易懂。然而,深厚的功底会令我们常读常新。 

    当时胡适作为燕京大学校长,他的课也同样受学生们欢迎。因此,南钱北胡的名号由北大学子们渐渐叫开来。 

    钱穆任教时,燕京大学的校务主要由监督司徒雷登主持。一天,司徒雷登设宴招待新来的教师,问大家到校印象。钱穆在会上直言不讳:燕京大学是中国顶级学府,也是最中国化的,但是教学楼为什么以英文字母“M”“S”等命名?我们的中国文化体现在哪里呢? 

    是的,对于一个研究国学及史学的学者来说,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校园是中国的,普及的文化是中国的,为什么把文化摇篮以英文来命名? 

    这番言论引起了一众支持者,为此,燕大特地召开了会议,最终采纳了钱穆的建议,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贝公”楼为“办公”楼,其他建筑也一律赋以中国名称。 

    这是中国教学楼命名史上的一次大变革,也是钱穆弘扬中国文化的真正开始。 

    之后是他学术生涯大放异彩的时候,《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史大纲》、《中国历史精神》、《国史新论》、《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述》等等著作陆续问世。在钱穆故居里有一面玻璃柜,里面满满陈列的都是他的著作。 

    其中有很多作品完稿于他的暮年时光,这位伟大的老人毕生都走在研究国学普及知识的路上。人生的最后时光他几乎视力全无,却仍然以口述的方式来记录毕生所学,夫人在一旁执笔记录。

    92岁高龄时,钱穆留下了最后的学术赠言——“你是中国人,不要忘记了中国”!之后溘然长逝。 

    他用毕生写就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他也用毕生精力推动了中国历史文化前进的步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他,没上过大学,却自学成了一代国学宗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py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