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人如春梦了无痕——读《浮生六记》为芸娘叫屈

人如春梦了无痕——读《浮生六记》为芸娘叫屈

作者: 阳光照见树 | 来源:发表于2019-01-30 23:12 被阅读0次
    人如春梦了无痕——读《浮生六记》为芸娘叫屈 人如春梦了无痕——读《浮生六记》为芸娘叫屈 人如春梦了无痕——读《浮生六记》为芸娘叫屈
    序:芸娘款款如梦,忽忆起十余年前为她写过一篇小文。不想电脑里已经找不到它的踪迹。好不容易在网上觅得,居然被人冒名盗用。实乃可气。欲下载保存,居然不得,非那网站会员,更是可恨。无奈,注册一会员把它收录在此吧!虽言辞幼稚,也是当时一真实心境。芸娘四十而歿,吾今四十矣!

     

     

            苏轼有诗云 “ 人似秋鸿来有信 , 事如春梦了无痕 。 ” 可我再次细读了沈复的 《 浮生六记 》后 , 却深深为沈复之妻芸娘淑珍感到不平 。 芸娘此人之遭遇应让东坡后句诗改为 “ 人如春梦了无痕 ” 。 如若不信 , 且听我将读此书之小得一一道来 。

          《 浮生六记 》 乃清朝文人沈复所著的回忆性自传体随笔 。 在清代笔记体文学中颇有 席之地 , 至今依然为现代笔记随笔爱好者所推崇 。 沈复自称 “ 生于太平盛世 、 衣冠之家 、 居沧浪亭畔 ” , 于是自认条件优越 , 故高呼 “ 天之厚我可谓至矣 ! ” 然则 , 通览全书六篇之后 , 我实觉天之厚彼不仅在于国之昌盛 、 家之殷实 、 居之雅致 、 更在于偶之贤良 。 依愚所见 , 这后者比前 三者之总和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 古人常常慨叹 “ 知音难觅 ” , 而沈复之偶不仅是其贤妻 , 更是其知己 。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芸娘是他 “ 闺中良友 " , 《 浮生六记 》 第一记为 《 闺情记乐 》 , 第三记为 《 坎坷记愁 》 , 这两记的 主角均为芸娘 。 由此也可见 , 沈复自认为其 生之乐与愁 、 悲与喜皆因芸而生 , 因芸而歿。 也许这也恰是芸娘之 “ 良 " 惹的祸吧 ? 谁让封建社会信奉 “ 女子无才便是德 ” 之恶俗呢 ! 沈复之妻陈氏名芸 , 字淑珍 , 是沈复的表妹 。 说来真是不幸 , 陈芸并非沈复的原配 。 沈复自小所聘于氏八岁夭亡了 。 虽沈与于毫无夫妻之实 , 可在封建社会这八岁的小于氏却占去了原配之名 。 不过 , 正是有了她的夭亡 , 才有了陈芸走进了沈复的生活 , 走进了中国的清朝小说视野 , 走进了千千万万的读者心中 。

    统览全书 , 我总将 “ 贤良 ” 二字与陈芸紧紧联系在一起 , 实不过分 , 她当之无愧 。 说其

    " 贤 " , 在其未出阁时已体现淋漓 。 芸娘四岁时 “ 失怙 , 家徒壁立 , 三口仰其十指供养 , 其弟从师修脯无缺 ” 。 看看 , 小小年纪竟担当起一家三口生计 。 谓其 “ 良 ” ( 此处实想谓之 “ 德 ” , 怎奈 “ 女子无才便是德 ” 之恶语当道 , 故而做此 “ 良 ” 解 , 虽窃以为芸娘可人之处便在其有才 。 )

    当其 “ 能语时 , 口授 《 琵琶行 》 即能成诵 、 于书簏中得 《 琵琶行 》 , 挨字而记 , 始识字 、 刺绣之暇 , 渐能吟咏 , 这样的女子 , 要是生活在现代也是个标准的 “ 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 ”的好妻子了 , 故沈复初视之即 “ 心注不能释 ” , 一见倾心 。 复之母 " 亦爱其柔和 ” , 这就开启了沈陈之姻缘 , 也开启了沈复人生灿烂之光 , 却也开启了芸娘不幸之门 。

    《 浮生六记 》 之 《 闺情记乐 》 全为记述夫妇二人相亲相爱的细节 。 在封建礼教对凡间之爱禁锢压抑的岁月 , 他能仿效 《 诗三百 》 之 《 关雎 》 将夫妇之事列于卷首 , 足见沈复对妻芸娘之心坚若磐石 , 真印证了 “ 人似秋鸿来有信 ” , 读来不禁让人动容 。 可是对芸娘来说 , 这种爱带给她的却是无穷无尽的悲苦 。 在其为沈复生育一子一女之后 , 在其陪伴沈复诗书棋画 23 年之后 , 在其因自己的温良被公婆嫌隙之后 , 于 40 岁的早春独赴黄泉 。 虽沈复极言自己丧妻之后如何之悲 , 如何之伤 , 如何之痛 , 但纵观全书文字 , 愚之见依然不改 , 那就是芸娘之悲确

    是因其识郎不当 , 做人不私而导致 , 其悲剧之根源在于沈复在家中不能担当之软弱性格 , 在生计中不思进取之放浪品行 。 可是沈复自己却对此毫无认识 , 一 味将爱妻之悲归结为命运的捉弄 ,归结于家人的两难 , 这更使芸之悲益深 。

    沈复多次以命运的安排来解释芸娘的悲剧人生的必然性。

    芸娘在幼年时曾有 “ 秋侵人影瘦 , 霜染菊花肥 ” 诗句 , 此诗不论其平仄对仗 , 还是其形

    象意境均无可挑剔 , 即情即景 、 入诗入画 。 可沈复在芸娘去世后却说 “ 窃巩其福泽不深 ” 。 依此观之 , 擅长做秋悲诗者均不得福泽 ? 实属谬矣 !

    沈复曾见芸娘 “ 两齿微露 , 似非佳相 ” , 看来长个老虎牙的也是不能长寿的标志啊 ? 如此

    荒唐逻辑只有沈复推演得来 。

    再后来 , 沈复谓芸娘偶得的诗句为 “ 锦囊佳句 ” , 多年后沈自回想又叹曰 “ 不知夭寿这机

    此已伏矣 ” ! 如此观之 , 李贺之夭亡实为其母一句 “ 是儿非呕心不已 ”所咒 ? 那芸娘就该诘责沈复取名不当之过啦 ?

    婚后 , 沈复见彼年老夫妇相视如仇 , 听信其言 “ 非如是 , 焉得白头偕老哉 ” , 感叹 “ 斯言

    诚然欤 ? " , 在芸娘过逝后 , 沈复再次发过来人之口吻规劝世间小夫妻 “ 固不可彼此相仇 , 亦不可过于情笃 。 语云 :恩爱夫妻不到头 ' , 如余者 , 可作前车之鉴也 ” 。 难道芸娘就是因为和沈复太过恩爱才自尝苦果 ?

    某年七月望之鬼节 , 芸娘与沈复因吓病两旬方愈 。 此事如放在其他任何一对夫妇身上都是再自然不过之事 , 可沈复却言 “ 亦是白头不终之兆 。 "

    如此种种命中注定芸娘不得终老之说不胜枚举 , 沈复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他信了 “ 他生

    未卜此生休 ” 之类妄语 , 还大言不惭地说 “ 共邀神鉴” , 细细思量 , 不觉又为芸娘叫上一声屈。

    从 《 浮生六记 》 中沈复本人所述不难看出造成芸娘悲剧的根源在于沈复的性格品行 上的种种劣迹 。 此处唯列举一二 , 不做赘述 。 例如沈复在芸娘被其母其父误解而倍受不白之冤之时 从未勇敢地为芸娘鸣不平 , 听任其父母对芸娘的不当诘难一日甚似一日 , 身为人夫却从未张开过翅膀保护自己的妻子 , 可气可憎 ! 再如沈复虽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却是个不思功名 , 无心生计的浪荡公子 。 读书时不思进取 , 任职时不精业务 , 虽其自身也认识到此种境遇实在愧对家小 ,

    但他依然束手无策 。 就连芸娘病中八年一家生计全由芸娘操持 。 真可怜矣 ! 古语有

    云 “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 。 此言虽粗鄙 , 但此时我却想拿它来形容芸娘之人生悲剧 。 芸娘之可怜 , 可怜在其做人不私至极 ,

    到了令人可恨之地步 。 芸娘儿时 , 私藏暖粥不愿奉其兄 , 而专候沈复至 : 芸娘已为嫁娘依然年年在沈复幼年曾出水痘之期斋戒 , 多年如一 , 从未破例 ; 芸娘待沈复情礼备至 , 反被责为 " 以礼相缚 ” 如此种种 , 芸娘真是中了 “ 女子无才便是德 ” 之古咒 , 因其 “ 有才 " , 便落得 “ 无德 ” 之下场了 。 芸娘做人不私至忘我而最终亡了自我 。 难道真如古之恶人所言 “ 人不为己 , 天诛地灭 ” ? 无私反无自私讨上苍垂怜 ? 大善真要输给大恶 ?

    凡此种种 , 织成了芸娘四 十年的短暂人生 。 “ 其生若浮 , 其死若休 ” , 生时如沈复之 “ 秋

    鸿 ” “ 来有信 ” , 死后却如沈复之 “ 春梦 ” “ 去无痕 ” 。 苏东坡云事与人不同 , 人应为其坚守 , 相信其会如秋鸿如约而至 , 事应将其忘却 , 弃之如春梦无痕 , 但在沈复这儿 , 就变了 。 多情总被无情伤 , 芸娘虽对其 “ 情之所钟 , 虽丑不嫌 ” , 可沈复却在芸娘死后第三年 , 其子去逝月之际再纳一妾 , 理曰 “ 延其嗣续 ” , 再续春梦 , 早将 “ 卿果中道相舍 , 断无再续之理 " , 抛于九霄云外 。 情深何知此 ?

    纵观沈复芸娘之人生轨迹 , 芸娘之悲不在天意 , 实属人为 。 此人便是沈复 ! 沈复却不能

    明白这点 。 试想如果沈复功名成就 , 或有 一 技之长足以养家糊口 , 外可光耀门楣 , 内可保妻儿衣食无忧 , 何来其人生之坎坷多舛 , 何来芸娘之悲死他乡 ?

    再说 , 古之夫妻和睦却遭生离死别之苦者比比皆是 , 实非沈复与陈芸这一对 。 譬如陆游

    与唐婉 , 焦仲卿与刘兰芝 , 女方均如陈芸有才有德 , 都惨遭公婆嫌隙 , 逐出家门 。 但是男主人呢 ? 与沈复大相径庭 。 陆游因唐婉这死 , 一心投身报国这伟业 , 焦仲卿终因无力推翻封建之束缚 , 便选择了以另一种方式与妻携手站成一棵亘古不老的树 。 由此 , 我不由再为芸娘叫上一声屈 :

    淑珍虽为荆钗辈 , 贤德不输须眉郎 。

    若问此生何如斯 , 皆缘良善不相忘 。

    后记:可爱如芸娘,也终是其夫之春梦一场。夫妻是多少年修行才换来的一世共枕,亦难逃了无痕之命运,何况擦肩而过的回眸之劫,恐怕连梦都入不了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人如春梦了无痕——读《浮生六记》为芸娘叫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uh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