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488171/c70a507501325413.jpg)
1.一个构造得意的头脑,胜过一个充满知识的头脑。一一蒙田
2.唤醒天赋,从信任开始。当我们总是一心想纠正孩子身上的某些习惯或特点时,其实是出于我自身理想化的投射,这与卡哈尔父亲的行为别无二致。我们时常会“期望他是什么样子的”,而忽略了“他是什么样子的”和“他期望自己成为什么样子的”。孩子的自我意识正在萌发,而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双方的需求和期待之间引发分歧。
3.与孩子坦诚沟通的方式,让我们都有机会去学习,从对方的视角看待问题,更能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受,而不是事事以自我为中心。无论是从中获得的尊重,还是伴随的挫折,都为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机会。
4.温尼科特发现,儿童的自我意识通常是通过碰撞养育者所设置的边界而发展出来的,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平衡的,绝不会时时都相处的平和愉快,事事如愿。他们可能会不断的制造矛盾和混乱,破坏关系的短暂平衡。(豁然开朗,为什么近期女儿会和我之间经常有矛盾冲突,这正是她的自我意识的成长。)
5.如果孩子有机会成长在一个能够容纳强烈、混乱情绪的环境里,那么他就可以接收到养育者传递出的安全感,也就是“我能接受你波动的情绪,无论如何我会陪着你一起度过,你不会孤身一人。”如此,孩子便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有一种生机勃勃的积极的“我在”的感觉。
6.教育首先是一种情感合作,与孩子建立起信任关系。先交心,再教学,通过情感的共鸣共振,唤起孩子本身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兴趣,好奇心与安全依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7.当改变发生时:信任和天赋形成良性循环,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变化、调整、重构的过程,孩子的可塑性也是如此。这里的改变有两种视角,既是教育者跳脱出趋于固定的思维和互动模式,从新的角度来审视孩子的学习行为;也是孩子从自我意识角度出发的,自发积极的行为改变。
8.谁也无法说服他人改变,因为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钥匙只掌握在自己手里,当这扇门关闭的时候,无论他人如何实力,都是推不开的。我们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但唯一做不到的是替别人开门,无论门内的人是孩子还是成人。
9.信任是一个人愿意感知外界和他人的基础,当他感到安全的时候,才可能会自愿走出门来看一看,因此我们能做的只是叩门,然后告诉孩子你是安全的,只有叩开孩子的心门,才能传递出有效的经验,帮助他实现自身的理想与价值,而叩门需要的耐心其实是基于无条件信任的确信感,这也是一种信念。
10.信任是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反馈的基础。它好比润滑剂,可以让反馈的齿轮不受阻力的良好运转,顺畅的传达反馈内容信息,使得孩子产生行为与认知的转变。天赋不仅是我们帮助孩子学习和成长的工具,也是打开信任合作关系的一块敲门石,是孩子了解自我,自发开启改变之门的钥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