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
在阿勒泰,世界很大,时间很长,人却变得很渺小,再多的烦恼和忧愁也都不值一提。
剧里,以李娟为原型的主人公李文秀,去大城市追求文学梦,却屡屡碰壁。
被打工的饭店开除后,她心灰意冷地回到家乡,陪母亲在阿勒泰的草原上经营小卖部。
无边无际的草原,包容了她所有的不安;简单质朴的生活,也赋予了她内心的丰饶。
她所有的焦虑和不安,都在阿勒泰得到了治愈。
当一个人学会了给心灵解绑,便会发现人生不是既定的轨道,而是到处都有出口的旷野。
与其在内耗中钻牛角尖,不如去吹吹山野的风,做做洒脱的梦,生命自己会找寻到出路。
世间注定多纷扰,谁都摆脱不了内耗的酷刑。
剧中,汉族姑娘李文秀,从小跟随父母在新疆阿勒泰长大。
她理想中的自己,是一位能靠笔杆子吃饭的大作家。
现实里的她,却只是个高中没毕业,在大城市打工的餐厅服务员。
她一边端盘子洗碗,赚着脏兮兮的六便士;一边熬夜苦练文笔,望着遥不可及的月亮。
可折腾了一年多,她始终悟不出写作的门道,还因为毛手毛脚,遭同事排挤,被经理训斥。
有一次,她不小心在客人面前摔碎了杯子,气得经理当场开除了她。
走出餐厅,李文秀陷入了巨大的焦虑与茫然中。
她责怪自己没用,抱怨生活太难,害怕世上没有自己的容身之处。
这个时候,她想起了远在草原经营小卖部的母亲张凤侠。
于是,李文秀拖着行李投奔母亲,企图从世外桃源般的美好中找到平静。
可哪怕到了草原,远离了都市的喧嚣和外界的纷扰,她依旧摆脱不了内心的折磨。
她还是写不出满意的文章,也一时难以适应草原的生活环境。
看着自己笨手笨脚,帮不上母亲什么忙,她失落地自问:“我是不是个没用的人?”
而她周围那些看似无忧无虑的牧民,也在各自的漩涡中浮沉。
住在李文秀家附近的苏力坦,于新旧时代的更替中倍感焦虑。
他大半生都在放牧、打猎,可突然之间,猎枪成了禁忌,年轻人也纷纷放弃游牧,去城里上学或打工。
为了抵御内心的恐慌,他偷偷藏了把猎枪,拼命想要留住过往的痕迹。
苏力坦的大儿媳托肯,因无望的婚姻生活而痛苦万分。
她曾对婚姻抱有美好的期待,婚后丈夫却沉溺于酒精,对她不闻不问。
丈夫醉酒冻死在路边后,她遇到了真正珍惜自己的人,决定带着两个孩子改嫁。
可父母嫌弃她丢人,公公也迟迟不同意,她只能在不甘与寂寞中蹉跎时光。
苏力坦的小儿子巴太,则在责任与梦想间来回摇摆。
他本想去马场当驯马师,却遭到父亲的强烈反对,被迫留在了草原上。
到底是一走了之,还是帮父亲一起放牧,令他感到无比茫然。
焦虑、惶恐、迷茫、痛苦……内耗,是每个人都逃不过的精神苦役。
想想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人内心过度拧巴,既想活出自我,又在意外界眼光,在梦想与现实间徘徊不定;
有人总是沉溺过往,拒绝直面当下,揪着过去反复咀嚼,无限放大自己的情绪;
有人喜欢与人比较,看见别人过得比自己好,便会感到挫败,不断给自己施压;
还有人习惯杞人忧天,明明什么都没发生,却联想出一连串麻烦,越琢磨越害怕。
有句话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
精神内耗就像一张大网,让你与真实世界隔绝开来,沉浸在自我想象的危机中寸步难行。
你会对自己充满怀疑,对过去耿耿于怀,对未来感到不安,在情绪的大起大落间耗费心力。
无论你走到哪里,置身何处,不平息内心的波澜,就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宁静。
压垮你的并非外界的大山,而是心中的稻草。
认知心理学中有个观点:影响你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你对事件的解释和联想。
这就是说,世上的大多数苦难,都不足以把人压垮。
是你内心的纠结、悲观和消极,一步步将自己引入了绝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