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强降雨影响,全国多地发生洪涝灾害,并由此引发泥石流、山体滑坡、堰塞湖等次生地质灾害,人民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我们在参与组织抢险救灾过程中发现,总结并遵守一些救灾常识,其实是可以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挽回损失,这里分享一二。
一是及时获取信息。五行不知输得干干净净,这是刘伯承元帅打仗时经常提到的话,强调信息的重要性,抢险救灾同样如此。如果一次地震造成的损失还不及次生灾害的十分之一,那你为此次地震救援所做的很多准备有可能是徒劳的。汶川地震期间就有过这样的例子,地震发生后,由于通信瘫痪,省指挥部认为向震中输送物资是第一位的,派出车队装载救援物资向震中汶川进发。殊不知,都汶高速沿线多处山体滑坡、道路损毁、无法通行,大批救援物资堵在路上长达数天,而就在离成都很近的都江堰实际受损同样巨大,但却因为通信不畅没有得到应有的、及时的救助。所以,地质灾害发生后首要的工作就是获取灾情信息。一方面,基层政权平时要建立一定数量的民兵情报信息员,一旦发生灾情,千方百计将灾情信息传递给上级,确保省市相应指挥部准确掌握灾区需求。另一方面,各级应急指挥部门要能够依据不同地质灾害情况,做出基本抢险救灾判断。比如,发生地震和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救灾的关键一环是道路交通,开辟救援通道应该作为救援的第一要务,这也一种通过分析判断获取有用信息的方式。还有,就是要现地获取信息。利用直升机、越野车辆等交通工具,第一时间将负责灾情分析人员投送到灾区一线,及时有效获取掌握一手信息,为组织指挥提供有效决策参考。只有这样做了,快速、准确搜集掌握灾情信息,才能确保救灾工作有的放矢。
二、科学组织指挥。无论什么活动,也无论多大群体,组织指挥的重要性都无需多言。在地质灾害救援中组织指挥更是重中之重,有序的指挥可以提高救援效率,反之无序的指挥非但不能有效援,还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首先,要成立指挥机构,明确谁说了算的问题。一次救援行动,一个指挥现场,必须只能有一个指挥员,拍板决策、组织行动也只有一家之言。否则,多头指挥、政出多门,重要信息要么在流转中丢失,要么在流转中重复,结果导致要么重要工作没有人干,要么一项工作重复做。其次,要合理安排职责分工,明确谁干什么。重点还是结合任务需求进行分工。比如,指挥机构面对的灾情是山体滑坡,那就围绕可能存在的灾情信息、生命救援、工程抢险、群众安置、排除险情、救灾保障等方面,在指挥机构中编组灾情分析组、生命救援组、设施抢修组、群众安置组、地灾监测组和救灾保障组。涉及向灾区投送救灾力量,救灾保障组根据灾情信息,组织相应力量做好保通工作。涉及救援安全方面,地质监测组就能依据灾区地域实际,合理设置监控哨和安全疏散地域,确保救援过程避免二次滑坡等其他次生灾害引发的人员、装备损失。第三,各司其职,明确专业对口工作的问题。抢险救灾中还有一个要命的问题就是非专业人员处理专业的事情。尤其是地质灾害造成人员被困时,所有部门一股脑冲到一线都去搜救人员,造成现场混乱,引发其它安全问题。地灾监测人员做好监测事,群众安置人员就做衣食住医的工作,生命救援只做搜救,医疗后送人员做好后送工作。各部门按照事前分工各司其职,就一定能保证救援行动的圆满顺畅。
三、看到事件以外。我们都知道,领奖台上的一刹那辉煌是靠无数个黑暗积蓄而来,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是克服了数个要命的沟壑。地灾救援尤其如此,围绕中心任务之外其实还有更重要的工作。唐山大地震最大的教训是大灾之后的大疫,不管是不是因为当时防疫条件有限,总之唐山大地震疫情造成的人员伤亡超过了地震趋势引发的任务人数,这是当时那个时代救援人员没有预料到的事情。在地质灾害救援过程中,多数人都认为生命搜救是救灾中第一位的任务。诚然, “人民第一、生命至上”,但人们往往把这一理念看窄了,救灾过程中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了受困人员身上。其实,“人民第一”包括了灾区所有受灾的群众。因此,灾民妥善安置才是救灾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可能,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很多时候就是因为首次灾害发生后,灾民没有得到妥善安置,而心存侥幸回到危房或灾害风险区,最后受到余震或山体滑坡等二次伤害。曾经,一名著名的将领说过,没有成功组织过撤退的指挥员不配担任指挥员。二战时期,敦克尔克大撤退、斯大林格勒保卫站的重要作用甚至超过了占领柏林,因为后者是水道渠成,前者才是千钧一发。所以,在地灾救援期间,合理部署力量,科学选择宿营地,周到安置灾民是救援过程的核心工作。只有及时妥善地安置好已撤离灾区的群众,才能为一线救助提供有效支撑,否则就会出现战场上的“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现实尴尬。此外,事前预防同样重要。排查发现地灾隐患点,提前组织人员撤离,并采取一切措施控制人员返回隐患点直到隐患排除,应该是近年来地灾救援中最值得汲取的经验教训。
俗话说得好:“如果你承担不起那次损失,不管往前一步可能获得的好处有多大,你都不要前往”。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