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师言师语
谈写作:麦琪的礼物为何让人念念不忘?

谈写作:麦琪的礼物为何让人念念不忘?

作者: 随意de徘徊 | 来源:发表于2019-03-19 21:09 被阅读105次
    谈写作:麦琪的礼物为何让人念念不忘?

    《麦琪的礼物》是欧·亨利知名度最广的小说,但大部分中国人,都把这个故事的标题给搞错了。

    这个故事最初发表在1905年12月的《纽约星期日世界报》上,标题是 the gift of the magi。

    这个 Magi 的拼写是 M-A-G-I ,而我们熟悉的英语人名 Maggi的拼写却是 M-A-G-G-I ,两者虽然发音相同,后者却比前者多一个字母g。

    那么Magi是什么意思呢?

    《圣经》里,在耶稣出生的时候,由东方来了三个朝见新生的耶稣的贤人,又称为“东方三博士”。

    所以,这个词与基督教大有渊源,即可以翻译成“贤人”,也可以翻译成“智者”。比如在故事的结尾就能看到直接点题的句子:

    那些贤人是智者,了不起的智者。他们给马槽里的婴儿带来了礼物,开创了赠送圣诞礼物的艺术。

    这一段显然使用圣诞故事的常见格式,特别适合一家人围炉夜话时,给孩子们灌输点做人的道理。

    由此可见,这个故事的标题,译成中文应该是“贤人(智者)的礼物”,或者直接翻译成“圣诞礼物”,也是大致贴切的。

    但无论如何,都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成小说中女主人公的名字。

    这样一个标准的宗教故事,为什么会有如此长久的生命力,让我们先看看故事的整体构架。。

    吉姆和德拉是一对年轻夫妻,情投意合,但是日子过得紧巴巴,买不起自己心仪的圣诞礼物。

    圣诞夜,妻子德拉只能卖掉自己的一头长发,凑足钱给吉姆的金表配了一条白金表链。

    事情办完以后,德拉不由得暗自得意,一路小跑回家烧排骨,准备他们俩的圣诞大餐。

    七点钟,吉姆回到家,一眼看到德拉,居然大吃一惊,整个人都呆住了。

    原来,为了给德拉买一套精美的梳子,吉姆卖掉了自己的金表。

    故事中,夫妻俩都为了给对方最珍爱的物件配一份礼物,而卖掉了自己最珍爱的东西,也就是说这两份礼物都失去了自己实际的用处。

    但正因为这样,他俩都感受到了彼此深深的情意,这个圣诞节也过得很满足,而这种自我牺牲精神也升华到了《圣经》贤人与智者的高度。

    不过,这个故事之所以脍炙人口,跟基督教的教义,其实并没有太大关系。毕竟在贫寒的生活里依然闪现着人性光辉是所有人类都具有的美感。

    因此,这个故事也就超越了圣诞故事的范畴。在任何时代读,在任何季节读,都不会觉得过时。

    事实上,正因为这个感人的小故事常常被人拿来颂扬爱情,我们反而会忘记它最初只是一个合乎规范的圣诞故事。

    那么,欧亨利是怎么建造这种真挚的美感呢?

    首先,小说开头就构筑了一百多年前西方圣诞节的普通家庭生活画。

    虽然勤俭持家的德拉一连数了三遍,但她还是只有一块八毛七分钱,而其中有六毛还是分币。

    这是她死乞白赖地从杂货商、菜贩子那里连哄带求地抠出来的,积攒了整整一年。

    紧接着,我们知道,对于这个家来说,这块已经不是一笔小钱了。

    因为德拉坐着的沙发是破旧的,而他们住的这套带家具的公寓房,一周的房租要八块钱,而吉姆每周的薪水,却只有二十块钱。

    然而,买一件体面的、配得上吉姆的圣诞礼物,却需要二十一块钱。

    如此反复权衡,德拉终于站在镜子前,让她那一头长发如瀑布般坠落下来,估算它能换来多少钱。

    对于创作而言,作者之所以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展示如此多细节,尤其是,将账目算得那么清清楚楚,其实就是为了揭示人物选择之艰难。

    也正因为算得如此细致,所以虽然相隔一百多年,但由于我们知道了当时的普通人大致是怎样的经济状况,过一个体面的圣诞节又是怎样的标准,当时流行的礼物又反映了怎样的时尚潮流。

    虽然成为世界第一大节日,是直到19世纪中叶之后才逐步形成的,但由于“圣诞经济”已经渗透到所有人的日常生活中。

    所以,我们读到这样的细节,就会很自然得想到我们自己的期盼和对情感的寄托,而这就叫“替代感”。

    卖掉头发以后,还有一个细节特别需要注意,就是德拉虽然觉得自己的颜值直线下降。

    但她并没有去理发店里做一个发型,而是回到家,拿出烫发钳,点上煤气,开始“修补慷慨和爱情造成的损失”。

    显然,德拉为了省下一点钱,宁可把一头短发 DIY 一个满头细密小发卷,“活像一个逃学的男孩”。

    而这样的描写,看似是补救,实则是为了给反转式结尾做好“吉姆吃惊”的铺垫,而是欧·亨利作品的标志性特色。

    故事里,夫妻两人先是想给对方制造惊喜,却在结尾发现他们的努力出现了错位,然而这种错位恰恰又带给彼此更大的惊喜。

    这种安排成为反转式结尾的经典案例。在欧·亨利之后,我们能看到很多微型小说、短剧、励志鸡汤故事都在仿效这种写法。

    但为何欧·亨利就是欧·亨利式,其关键就是反转得很自然。

    如果你读过十个以上欧·亨利的其他小说,就会发现类似的套路是他最常用的技术,是他的作品的标志性特色。

    不过,当我们回到文本,就会发现,大部分平庸的模仿者,往往只学到一些表象的东西,而欧·亨利却扎扎实实地做了很多基础性的铺垫工作。

    他尽可能延宕谜底揭晓的时刻,把小夫妻的日常生活的小情调,硬是处理得曲折起伏,惊心动魄。

    比如,门打开的那一刻,德拉在丈夫脸上看到无以名状的表情,这画面一下子就把读者的疑问悬到了高处。

    然后两人挨个拆礼物,恍然大悟,百感交集,戏剧节奏精准有效。

    把这些因素放在一起考量,才能真正解释这个故事独一无二的魅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谈写作:麦琪的礼物为何让人念念不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lxo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