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屮”(chè),像一株小草向上生长的样子。从甲骨文到楷书,这个字的形体一脉相承。尽管它并不常用,但在古代它确实是一个独立的字。
![](https://img.haomeiwen.com/i22188822/bc8d77af5adba75b.jpg)
一株小草是“屮”,两株小草是“艸”(cǎo)。
![](https://img.haomeiwen.com/i22188822/a3f1e4cd986df533.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22188822/7070bdc195eb6dae.jpg)
《说文解字》说:“艸,百卉也。”“卉”是草的总名,“百卉”就是各种各样的草。“艸”作为汉字的偏旁,写起来笔画多,也不好看。因此,人们把“艸”不断简化,将弯弯的笔画拉直,最终变成了今天的草字头——“艹”。后来,在草字头下面添加了一个声符“早”,将“艸”从象形字变成了形声字“草”。
在古人的世界中,“草”不是经过修理的平整舒服的草,而是茂密芜杂的野草。因此,古人对“草”可没什么好印象,还赋予了它杂乱无章的含义。所谓“草草收场”“草草处理”,还有写字“潦草”。
——《字里字外的天文地理》阅读笔记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