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卡尼曼这本书,被公认为是学术里的老人与海,原因是这本书学术上被人引用次数非常多。作者因此而在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两个系统
书中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概念,就是我们的大脑同时存在两个思维系统,作者把它分别命名为系统1(快思考),系统2(慢思考)。
系统1,负责执行不用费力即可完成的事情,也就是凭直觉处理,比如刷牙、走路、算出2+2=4等。
系统2,则负责处理需要集中精神处理的难题,处理需要复杂推理的事情,比如思考演讲的思路,计算38*64等。
系统1和系统2互相协作,默认所有事情都是有系统1处理,当系统无法处理时,向系统2发出求助信息时,系统2才开始处理。日常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事情都是有系统1凭直觉处理掉的。
有趣的现象
正因为凭直觉处理,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想象,比如:
-
曝光效应
我们的系统1会对出现过的人、事、物产生熟悉感,然后因为熟悉感产生认知放松,近而判定这个人、这件事可信。 -
启动效应
比如你咬一支铅笔,会让你的脸呈现微笑状,微笑状会启动你“高兴”的感觉。于是咬铅笔可以让你开心。 -
常态理论
指的是当我们已经遭遇过某种小概率事件,类似的事情再发生时,我们会不以为意。这个提醒我们,前一次的幸运,有可能为我们下一次带来灾难。 -
因果关系错觉
我们习惯将前后发生的两件事,解释为前一件事是后一件事的原因。想起一个笑话,雄鸡以为是因为自己打鸣,太阳才升起的。很多迷信也是这么产生的。 -
确认偏误
如果先有了观点,总是能够找到很多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
光环效应
对某人初始印象好,你会觉得Ta什么都好,这就是光环效应。 -
框架效应
框架效应意思是表现同一含义的框架不同,会导致人们的感受不同,从而做出不同的判定。比如“90%成功概率”就比“10%的失败概率”更让人安心。
直觉缺陷
也正式我们大脑习惯于凭直觉行事,所以会带来一系列的缺陷。
- 启发法
启发法就是当我们系统1碰到一个复杂难题时,不是提交给系统2仔细思考,而是自动用另外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替代。
- 典型性启发,比如看到一个人纹身了,就认为这人不是一个好人。
- 合取谬误,看到一个人热爱动物,就认为他更有可能是一个素食主义者牙医,而不是一个普通牙医。
- 忽视任何事情都有回归均值趋势存在,而误以为是自己的行动造成。
- 锚定效应,先入为主的信息会为我们后续决策作出暗示。比如购买商品时的初始报价很容易影响后续的成交价。
- 效应层叠,即为了博取眼球,放大某些极端可能,或者强调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 结果偏见,就是事实会让记忆朝已经发生的结果修正,也就是常说的马后炮。
- 有效性错觉,误以为对过去的分析可以预测未来。
- 过渡信赖直觉,直觉,有时会以第六感的形式帮助我们做出正确决策,有时却会让我们相信一个错误的判断。
- 规划错误,不切实际的规划过于理想的目标和计划。
- 乐观偏差,低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而乐意冒险。
- 沉没成本悖论,不懂得及时止损。
- 前景理论
在确定性收益与“赌一把”之间,人们更愿意选择确定的收益。
在确定性损失与“赌一把”之间,人们往往选择“赌一把”。
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要更敏感得多。
当损失可能性很低,比如小于5%,我们往往会放大可能性,从而错过机会。
当收益可能性很高,比如大于95%时,我们往往会忽视还有5%损失可能性,而盲目冒险。
用途
知道我们大脑的思考机制后,我们就可以在以后做决策时审视自己。就像查理芒格说的,如果我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就永远不去哪里。或者像阿里巴巴经常做的“事前验尸”,假设自己已经失败,分析自己失败的可能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