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什么?是感受,是品味、眼光;是活着和生活之间的区分线;是同等经济条件之下,活得更有趣更自信更舒适更幸福的方式。
我小时候,家乡的城市,刚兴起所谓的兴趣班,美术的,钢琴的,小提琴的。大部分还都是本校自己办的,办的好的,也对外校几个名额。过些年,才优胜劣汰的市场化了。刚一年级的我也报名参加了,可惜我的报名画作并没有被老师认可。不过幸好,我家住在小学的旁边。每天可以自由的掌握放学时间,不像别的同学一打铃就被门口的父母接走了。所以放学后会在美术班的窗外多留一会。也许探窗久了,后来(一年后)老师又让找我,说让我交一份报名画,也来班里吧。有了上一次画的不像的教训,这次就画了一副“巨作”--《课间十分钟》。老师看完就说,你画的小朋友怎么没有女孩子?怎么都没画头发?让我去把头发都加上,然而我说不会画。那时作为李连杰《少林寺》的拥趸,家里都是少林的画报。所以画着画着,眼前的同学和我都变成了少林寺里威武的棍僧。
幸好,老师没有嫌弃我的乱来,还是接纳我了。当年就靠一幅油画棒版画拿了市里的奖,在那个只有市和区政府才能组织比赛的时代。电视台来组织现场作画,还给我一个特写,让我骄傲了很久。一下子,我就成了全学校最会画画的人,虽然我并不是。也是如此,当后来学员都走光了,转去了英语和写作班了。我作为独苗,一直学到小学毕业。
也许我自己从小最早接触的美育教育就是儿童画教育。老师都是强调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儿童画到底是美术、艺术还是只是一种教育的课程。走了一圈现在市面上的各种儿童画和创意美术,儿童画也有了模型,有了定性和参数组合,感觉又回到了另一个主流的道路上去了。还是大人教孩子,如何像孩子一样去画。
我们的毕加索曾赞美儿童画:“我花费了终生的时间,去学习像孩子那样画画。”他无非也是告诉我们,孩子们画的不是画,而是他们自己。
我们不是要几张可以炫耀的证书和谈资。是希望让他们从小学会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见到美甚至创造美。使他们对生活有一种积极快乐的态度,而不只是只有实用的价值,更使他们能以美的感受。有人说艺术的美感是天生的,后天无法培养的;也有人说,美不美,都是环境熏陶和教育出来的;更有人说每个小孩都是天生的艺术家。人作为有情众生,区别的无情,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情感。培养美感,如同酿酒一般,是醇厚还是绵柔,都要看酿酒人,情感的酒曲。
如朱光潜先生所说美是一种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他将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情趣丰富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有趣味,而且到处寻求享受这种趣味。一种是情趣干枯的,对于许多事物都觉得没有趣味,也不去寻求趣味。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美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
美就是懂得欣赏, “觉得有趣味”就是欣赏。是否知道生活,取决能否欣赏。欣赏也就是“无所为而为的玩索”。在欣赏的时候,人就会和神仙一样自由,一样有福。
时代在不停变化,当孩子有了美的修养。在他长大以后,主持一个家庭的时候,可以在同样的经济条件下、同样的社会地位之下,让这个家庭更幸福。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养育孩子的父母,你们的信念和选择,就是这个世界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