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2016 年发布的一全球成年人体重调查报告,中国现肥胖人口已经高达 9000 万,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同时,具有强大护城河的饮料巨头公司可口可乐也逐年创下历史销量的新低。
在这样一个大家都开始更关注健康饮食的时代,无糖可乐逐步开始兴起,并走进了人们的视线。部分的饮料公司纷纷选择代糖,来试图既接近原有的口感,又让消费者减轻喝可乐高糖分带来的罪恶感,让他们感觉自己处于一种相对健康的生活方式,这股“无糖革命”也开始延续到这两年兴起的众多网红奶茶中。
比如喜茶推出了使用低卡甜菊糖的的饮品,据称比正常奶茶降低 90% 热量,奈雪の茶也传出也准备推出类似的代糖产品,此外 CoCo 都可、一点点也都在测试用 L-阿拉伯糖来代替普通糖。
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上海质监局的检测,大量的无糖饮料中的糖分,已经超过了我们每日所能摄取的上限。(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议,人体每天糖的摄入量不应该超过 50 克,最好控制在 25g 以下,但只要一杯奶茶(哪怕是「无糖」),就能达到人体一天糖分摄入的上限。)
那些无糖的饮料,打着帮你减肥的旗号,正在试图让你胖得心安理得,而且他们把责任推卸的一干二净。然而这个营销策略背后的深层机理,或者说是心理动机在心理学界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证实偏差。
1.什么是证实偏差?
证实偏差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也就是说他们会很容易接受支持这个信念的信息,而忽略否定这个信念的信息,甚至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认知资源贬低与他们看法相左的观点。
简而言之,就是人们会带有一种主观情绪,去看待客观发生的事情,从而得出对自己有利的结论。
2.为什么会产生证实偏差?
2.1 肯定检验(信息选择失真)
通俗讲:就是先有结论,再找证据支持。类似于律师思维,假设我的辩护人无罪,再找理由支持这个论点。
当我们对一个问题有着先入为主的偏见时,我们会下意识地寻找论据来证明这个偏见,从而陷入非理性的思考之中。而且这个答案通常是在非理性的情况肯定检验策略从选择性信息搜索的视角阐述了证实偏差的内在机制,人们在决策过程中,面对复杂而笼统的问题,人们往往喜欢走捷径。为限制问题空间,缩小信息选择的范围,使假设尽快得到验证,必然会倾向于肯定检验策略,加工证实性信息。
在无糖可乐的营销策略中,他们选择了用甜味剂这种替代品代替蔗糖,从而给消费者一种几乎没有热量的错觉,配合在宣传上大张旗鼓打“健康牌”,扭转可乐有害健康的形象。人们也从认可蔗糖是热量的主要来源,都没有蔗糖的无糖可乐会比喝普通可乐摄入更少糖分和热量,从而更有利于减肥。
2.2 认知失调(决策解释失真)
人们的主观认知和理性决策之间的关系有3种可能性,即协调 、失调和不相关。协调和失调是针对认知因素之间是否在心理上存在相互矛盾而言,以可乐为例,你很想保持健康的身体少喝可乐,但当你的好朋友聚会时候,你再三思考后打开了几罐无糖可乐并畅快喝了下去,这时候你减肥的态度和你喝可乐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了失调,并会引起人的心理上的紧张,并产生不愉快体验。
这个时候改变认知因素之一的方向,使其与另一个相协调,或者是采取新的行动获得协调成为人们试图追求合理化解释的捷径。在无糖可乐的案件中,或者可能知道,无糖可乐并不是健康生活的一种方式,但是相比于正常可乐,他们会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大致心理独白如下:
——毕竟没有喝进去蔗糖嘛,对身体应该不会有太大的负担!
——广告里面都已经说了,“无糖”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还在担忧些什么呢?
认知失调从动机的角度解释了证实偏差,认为个体通过选择性信息搜索和有偏差的解释两种机制来进行自我辩护,弥补了肯定检验策略单以选择性信息搜索来解释证实偏差的不足。
3.如何避免证实偏差?
在一个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时代,你的行为正在逐渐的出卖你,商家获取你的数据,并因此了解了你的行为模式,他们对你进行精准打击,播放你喜爱的内容,投放你渴望的商品。你甚至一度以为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在这样不断的闭环的膨胀中,你把自我逐步放大,变得更加难以撼动并远离理性。
所以在这个时代,自圆其说变得更容易,知行合一变得更困难。从以上的两个解释上来看,一方面为了规避这种选择性的偏差,要不断的尝试从多个维度全面的了解事物,麦肯锡的方法中有一个原则“MECE”,意思是“相互独立,完全穷尽”,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另一方面为了抵制决策解释的失真,你要学会更多的避免从众心理,坚持独立思考的品格,并通过刻意练习,不断的向知行合一的目标挺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