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读书的时候,老师总是笑话我,说我只知道看小说看诗歌,长不大了。那时候问很多问题,老师说,你也读读哲学和美学吧。
我一味不听,仿佛真的还小。
毕业多年了,许是徒长了些齿岁,真想起来读读哲学和美学来。
《美学散步》是认真读完的第一部美学书,不是什么大部头的著作,比起论理,倒更像是一篇篇精巧小散文。因为没有想象中那么艰涩,读得酣畅淋漓,不知不觉就看完了。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的领域是难望项背的大家,关于他的美学思想与大方向,即使没读过其著作,也有些许耳闻,不需要做过多赘述。然《美学散步》这本小书中有两方面,特别能够在问学方面成为借鉴。
第一,是宗白华先生面对中国传统审美的态度。
对于中国传统,坊间一直存在着两种极端的批判,不仅仅在于审美,放之于对各种传统文化皆然。一种观点认为传统文化是封建遗毒、是固步自封的、落后的、反科学的;一种则高举文明古国的大旗,认为凭我们悠久的历史就能将那些新生不过数百年的文明睥睨于脚下。
在《美学散步》中,自然也不会缺少对中西美学差异的讨论。然宗白华先生并没有一处褒贬是没有根基的。或者说,一路看下来,便发现不存在所谓褒贬,他只是将中国的文化如何美、何以美,西方文化又是如何美、何以美,以相得益彰的方式向人娓娓道来。
文明本没有优劣,或者说我们身在某种文化传统中,既没有必要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也没有权利对他人的文化传统嗤之以鼻。在审美方面,尤其如此。与其动辄做价值判断,不如更深一层,去思考这样的审美心态何以产生,又如何能推己及人,让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人们相互理解,相互欣赏。
第二是晓畅平实的语言。
也许很多人像我年轻时一样,不愿读哲学,怕读哲学。怕那些不知所云的概念和范畴,怕那些佶屈聱牙的论证方式,每以艰深难懂为能事。但我同样讨厌的是,将理论随意“白话”,比如说凤姐是红楼中最懂人力资源管理的高管,曹操是白手起家的草根CEO之类。这种不负责的曲解,看似好接受,其实非但不能真正提供精神养料,倒容易养成思维上的惰性,对正确接受信息形成阻碍。
《美学散步》则不同,它非常贴近我心目中,一本面向大众的普及书应有的理想状态。没有过多的学术性话语,即使有,也会用平白的方式解释清楚。也没有大段的理论,更多的是生动的事例,比如文艺作品的赏析,还有宗白华先生本人的人生经历等等。读起来不像一板一眼的授课,更像是和一个老友闲坐,沏上一壶茶,听他说“我上回在博物馆看了一幅画如何如何”、“之前那本书里那个故事原来是那样”。等他讲完,你才惊觉几时间日头都沉落了。
觉得把文章写得艰深是水平高,这实在是天大的误解。能够将深刻的道理,用好懂却又不敷衍的方式表达出来,才是对学养和文字能力的考验。
在看《美学散步》的同时,我还在读某本叶芝的中译本,两者在遣词造句上,就形成鲜明对比。如果试着出声朗读,宗白华先生的文章,即使是跨行的长句,也有明晰的句子成分与逻辑层次。不单易懂,而且有着令人舒适的节奏感。反观叶芝的译本,常常连上下句的主语都混淆不清,而且毫无文采可言。前者能够将学术论文写成诗,而后者能将一位诗人的文字译成清汤寡水,我固然不曾读过叶芝的原著,但我相信,一位诺奖诗人的作品,再不济也不至于如此泛善可陈。
想不到的是,有一天我也会弃下一本诗歌,而去读一本论文集。
当然,也不能说《美学散步》就是完美的,细心翻阅,会发现它带着许多特有的时代印记,有些已经不再适合于现今的话语。还有时候,会发现有些一再出现的事例或是前后不一致的表述,印证着作者内心的一些固有的喜好与变迁。但这恰恰也说明了它是诚挚的,真实的,是有温度的说话,而不是生硬的文字。
既不高山仰止,也不哗众取宠,像流云行空,自由卷舒,无论爱憎也好都坦然地由你去看。我在这样一本书里,不光读到了美学,更读到了一种忠实于自身美学的人生态度,也多少明白了当年老师教我去读哲学和美学的用心。
而我离这样的生活,还有很多的书要读,很长的路要走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