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066357/16b12528405b7753.jpg)
2019年8月11日 星期日 大雨
接连两天一直在下雨,早起后没有跑操。因为雨太多,哪里都是潮湿的,毛巾、毯子、被子......不知道家里是不是也在下雨。
逐渐习惯了这里的上课方式:上下午各一大节弟子规课,每一大节分为两小节,中间课间的时候会有服务生阿姨给发水果。第一小节课进入教室后先齐读《弟子规》。服务生会把一本本书弯腰分发到我们手里,读完后再弯腰收走,排队送回放书的位置。之后就是陆老师讲课。讲课不是我们平时常见的方式,不是讲解《弟子规》的意思,而是像聊天似的进入上课模式,有时是讲些道理有时是讲个小事例,然后抛出个话题,让人去前面分享事例或感想。前几天听课的时候,因为对上课方式不熟悉,也因为坐的靠后有时会听不太清,所以经常走神甚至犯困,这几天好多了。课间发的水果有时是西瓜,有时是桃子,还有一回是煮花生。最让我念念不忘、却只吃过一次的是梨,我不知道是什么品种,长得黄黄的,个头没有太大的,形状特别像葫芦,咬一口下去,冰糖雪梨的味道出来了,甜而不腻,清新爽口。我们都猜是不是也是大院里自己种的。
越来越觉得这里就是大同社会:洗漱、吃饭、跑步、上课、上卫生间......全都排队,没有插队、拥挤、吵闹的现象。长爱幼,幼敬长,排队时即使先到的大人不让着后来的孩子,孩子们也会坦然站在队后。我尤其要记录一下就餐时的情景:哨声吹响后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排队,进餐厅时不是一下子全涌进去,而是六人一组分批进入,门口有给开门的服务生小伙子,开门进人的时候小伙子会拿一把蒲扇扇风,以驱赶虫蝇。进去后领餐具,然后依次取餐。所有的食材都是大院儿里自己种的,不用化肥、不打农药的绿色食品。这里许多的炒菜和咸菜我都没见过,没吃过,大家都说好吃。吃完后我们不仅要把自己打来的饭吃完,还必须把盘碗擦干净才能去交回餐具。时间长了,我们都习惯了,我还有想,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做到这样吃饭,那地球上会减少多少浪费,又会避免多少厨余垃圾呢。
大院儿里所有物品都是通用的。最初下雨时,服务生给每个宿舍端来了两筐雨伞,有家长是带着伞来的,但没多久就和大院儿的伞混到了一起。每个人想用伞时只要从筐里取就行,打着伞走路时,如果看到有淋雨的,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都会走过去共撑一把伞。到了目的地,或许伞还没来得及收就有人从手里接过去了,而且,伞可以随地放,不用担心丢。这种友好、无芥蒂、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真得好轻松。
在这里,习惯了哨声,习惯了日出而起、日落而息,一切行动听指挥。有时会幻想:如果生活一直是这样宁静、祥和、有秩序、无烦扰、无焦虑,该多好。虽然有时仍会觉得哪里有说不出来的不习惯,仔细想想,就像陆老师说的那样:这里不会像家里那么自由那么任性,这里会有人管着你,有纪律要求,会要求你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确实是这样。即使有这些所谓的“不好”,但如果回自己家了,还会有人叫我起床吗?会有人给我整理床铺,给我做饭,给我刷碗,甚至在我进门时拿走拖鞋、出门时把鞋摆到我的脚下吗?等等等等。这种待遇,我只能在这里得到吧?除此之外,能免费为我做点什么的只有我的家人了,那是有血液的天然维系,而在这里为我提供免费服务的却是一群非亲非故、出了昌黎博爱老年公寓的大门很可能一辈子再也见不到的陌生人。就像家长们说的,只听说过无私奉献的人,也见过无私奉献的人,但没见过这样心平气和,数年数次来免费服务的人。做一件无私的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了十五年的好事。
我很受震惊,又深怀感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