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大师嘉言集
——近代守培大师
守培大师
守培法师(1884—1955年)俗姓陈,出家后法名印光,字守培,别号敏道。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四世传人,民国时期屈指可数的高僧大德。法师的一生,其为人也平淡,其为学也执着,其思想也深邃,其才华也卓越。只是,数十年来,法师始终湮没无闻,无论是学界还是教界,知晓其名姓者抑或不乏其人,而了然其生平与怀抱者则寥若晨星。
(录自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之《大乘起信论妙心疏》)
守培大师《楞严经妙心疏》卷第一摘要
余谓此经。非但是教网禅关。亦是破无始黑暗之明灯。照本来面目之宝镜也。为本经详明二种根本。一者无始生死根本。二者菩提涅槃元清净体。乃至人之五阴身。如何组织而成。人身之六根性。如何分别而有。如是种种奇谈。要闻。非佛不能说。他教无所闻。诸经虽说。略而不详。非若此经详细分明譬喻而解说也。
今人即以经文为佛法。而不知经文是佛法之注解。非佛法也。经文与佛法相差甚远。而经之疏。则于佛法又远之远矣。佛说经文。表示佛法。犹如标月指。今人以经文为佛法。岂但不识佛法。亦复不识名相。犹如执指为月。岂但不识月。亦复不识指。
问。若此密因。始终皆不可见者。云何经中说。众生有明心见性时也。答。明心见性之见。非寻常之见。诸佛见自性。即以不见为见故。须知自性非所见。性是能见故。若以自眼求见自性。虽万劫千生。终无得见之理。假使见得。亦非真自性。自性非所见故。
见性之见。离诸妄见也。如是以自性作为物见者错矣。是以欲见自性者。当除诸见。诸见若除。无见亦不存。此即名为见自性。
若智者求见自性。而不直接见自性。知自性不可见故。但了目前境界。了得境空。则自性不见而自见。亦不认昭昭灵灵以为自性。以有所认识者。皆不是故。必待大地无寸土时。方是自性现前时。若目前有一法存在。而云见自性者。皆自欺欺人。成大妄语。此系修行之关要。学佛者不可不知也。
所谓体者。本质也。如世间人物。咸以四大合成之身为体。世间器具。皆以物质为体。此皆借他为体。非自有之体也。所谓自体者。不假他成。本自如然。无名无相。不增不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不可心思。不可言议。方便名之曰真如。或名实相。即大乘之教体也。
问。有云此经以三如来藏为教体。今何不然耶。答。如来藏性。是体之外相。非体之实质也。如阿难等。虽悟如来藏性。不可谓已得教体。何以故。阿难悟后。请入华屋之门。可证阿难只得体之外相。未得体之内容也。若谓见如来藏性。即名得体者。后来入华屋。成无上觉。反成赘文矣。须知悟如来藏性。如初见华屋。圆满菩提。如入华屋见主人。又如来藏。由四科七大。一切生灭之相之所显示。当知但凡藉他物而显示者。绝非实体。体不可表示故。
此教直可以无所宗为宗。无所宗之宗。是佛教之真宗。以凡有所宗。皆落偏见故。如是可知显教之宗。乃随众生情见而有。非吾佛之本怀也。
近有言佛教非宗教。有言佛教是宗教。如此二说。皆未了佛教之真宗旨。何以故。佛教无所宗故。不应言佛教是宗教。佛教以无宗为宗故。不应言佛教非宗教。若言佛教是宗教者。则与外道等。若言佛教非宗教者。无宗即无主。无主则如无舵之舟。随流而流。无有定旨。佛教岂是此乎。
众生同一生性。云何而有渐顿之差别耶。经云。从无始来。一念不觉而妄动。动是生之因。以动即有妄境界发现故。心境对缘。妄起分别。或执能缘之心为我。或执所缘之法为我所。重能轻所者为顿根性。重所轻能者为渐根性。顿渐之别。由生性不同。非本性不同也。
古有人问禅师云。如何是有漏。禅师曰。笊篱。又问如何是无漏。禅师曰木杓。此皆借物明心也。
后世读此经者。不可以阿难作他人会。直以阿难作我。及我闻性。以先梵天咒作美音声。以性女作美色相。我人闻美音声时。即被先梵天咒所摄。我人见美色相时。即被性女淫躬抚摩。如是我人时时被幻术所摄。刻刻被女色所迷。而不自知。悲哉。
若欲脱离此幻术者。当熟读此经。若读经之念起时。即佛敕文殊往救。念与经相应时。即为出离淫室。归来佛所。如此者可谓善读此经。利益无量矣。若以阿难认为他人。自己是傍观者。则自他各别。虽终日手不释卷。亦徒自辛苦。无实利益。以不识经之正义故。
世人贪求美声美色者。即自投淫室。非但不识堕落。而反以为乐。较之阿难。其愚智可知矣。我人闻说阿难堕淫室。以为多闻无用。当知世人终日遭幻术。堕淫室。而不自知者。皆为无多闻之功故也。
前文已说。将阿难作为自己。邪咒淫室。即现前美声美色。见色即堕淫室。闻声即遭邪咒。偶然觉照。即佛斋毕旋归。放光化佛。求出离声色之方法。即化佛说咒。起出离之心。即佛敕文殊。了声色空无所有。即归来佛所。简直而言。佛即真心也。文殊即正智也。阿难即妄心也。恶咒即幻声也。性女即妄色也。可叹世人谁不是遭大幻术。堕于淫室之中耶。有几人如阿难具护戒之正念。感佛护救欤。观今之人。不惟不求出淫室。犹恐不得入淫室。此吾佛所谓可怜愍者也。
如思惟如来相好。非欲爱所生等。皆妄想也。虚而不实曰妄。缘尘分别曰想。不知此想由不觉而起。如空花水月。非自性中本有之物。故曰不真。以迷真逐妄故。妄复生妄。故六道轮转。无有已时。阿难以妄想心为出家之本因。纵有修行。亦增生死。以妄想是生死因。非菩提本故。
如是直心。即返妄归真之心。起信论云。真心者。正念真如法故。正念者。离诸念也。真如是心之体。一念未生前。无诸委曲相。名为直心。一念无明起。即心体上生起之委曲相。可知现前念念皆是心体上之委曲相。无非委曲相者。必至大地平沉。虚空粉碎。七处皆非。可云离诸委曲。现正直心矣。
目是眼识。心是意识。凡是外境。心先以目睹。目摄境影。入于心中。心缘境影。(法尘)。故起爱乐。
浮根四尘。即地水火风。以此四尘。浮托见性。而成眼根也。或谓四尘。是色香味触。非也。眼根明是四大结成故。色香味触。乃四根所对之尘。非独眼根所有故。
心与法互待相生。绝无有心无法。亦无有法无心。生必俱生。灭必俱灭。然心与法生起。亦有二种差别。所谓心生法生者。指七识而言。法生心生者。指六识而言。非心法反复无区别也。
起信论云。无明熏真如起妄心。妄心即七识。以有妄心。复熏无明。起妄境。此即心生种种法生义也。由妄境熏妄心。起诸差别见。差别见。即六识。六识从妄境生。故曰法生种种心生也。
实相者。诸法本具之相也。不生不灭。无去无来。不同幻相生灭变异。故曰实相。金刚经云。是实相者。即是非相。谓远离诸幻化相也。是故佛说实相心体曰。不在内。不在外。以此离内外诸相。正显实相也。
佛云何说心无所住耶。当知。佛说心无所住者。佛观一切法空。故心无所住也。不同阿难舍弃一切法不住。而住于虚无。谓之无著也。
我等菩提涅槃之体。初无垢染。故曰元清净。此体者谁。识精是也。识即心也。精者纯一之义。众生分中。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名为杂心。亦名染心。即不纯净也。若尽其生灭。成为不生灭。离诸杂染。纯一不杂。是为识精。即众生本具绝对之真性。亦即诸佛所证觉体也。
若准唯识解。识精。即八识体。所生诸缘。即六七识。然其识精全体是明。更无所明。由一念不觉。妄起明相。即意根。名为七识。由意根起六识。即分别事识。即今之能生诸缘义也。
阿难曲尽凡情。宛同近日之愚夫妇。烧香拜佛。求惠功利。自不修行。然阿难已知自失矣。不知近日之愚夫妇。何日知自失耶。余谓愚夫妇烧香求佛。终有知自失之日。若不烧香求佛者。恐无知自失之日矣。
我闻杨子。拔一毛利天下人而不为。盖亦深知身心本不相代。故如此也。惜乎。不遇知者。竟为人呼为异端也。夫智者。生不逢时。每不若常人之得意。其何故哉。盖不遇知己而已也。生逢知己。其幸会大焉。
见性是末那识。是心非眼之心字。即指七识心也。见精是八识。见性之体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