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大师嘉言集
——近代守培大师
守培大师
守培法师(1884—1955年)俗姓陈,出家后法名印光,字守培,别号敏道。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四世传人,民国时期屈指可数的高僧大德。法师的一生,其为人也平淡,其为学也执着,其思想也深邃,其才华也卓越。只是,数十年来,法师始终湮没无闻,无论是学界还是教界,知晓其名姓者抑或不乏其人,而了然其生平与怀抱者则寥若晨星。
(录自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之《大乘起信论妙心疏》)
守培大师《楞严经妙心疏》卷第六摘要
闻思修。乃修行之历程。始则闻佛说法。次则从闻思义。再则依义修行。然此三不与平常概论。闻思修。各兼有慧心。如闻若无慧。即落邪闻。思若无慧。亦成邪思。修若无慧。即成邪行。故此三。亦名三慧。此名虽三。其义则一。所闻即所思。所思即所修。离闻无思。离思无修。如造宫室。先有宫室之名。次则画图打样。然后按图修造。三层目的。在一宫室而已。闻。思。修。三。在一断妄证真而已。故一即三。三即一。三一具足。妙用难思。阿难只一而不三。故不能自了也。
依小乘法论。自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暖。顶。忍。世第一。此七方便中。皆学入流。至七方便位尽。始得初入流。由初果向后正行入流之事。至四果圆成。为入流尽。以所入既寂。故动静二种声尘。了然不生。以尘不生故。修行事毕。为得无学。果成尽智。
菩萨修证。虽无心于小果。然断惑证真。亦必由之路也。有修大乘。而耻小乘者。犹如舍阶而欲登堂。未免自阻。回观上文。二十四种圆通中。诸大菩萨。莫不由罗汉而进入菩萨位也。
要见观世音者。当于此处著眼。常人谓观世音是女人像。错也。或谓是男像。亦错也。乃至三十二应身。皆观音假现之像。非真像也。真像是寂灭相。亦即无相之像。以一切像无故。能现一切像也。世出世间。两种生灭俱灭。不生不灭之真性发现。故曰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寂灭。即不生灭性。亦即佛性。
断惑虽经无量劫。见性只在一念间。
如幻者。世出世间。一切诸法。全体是真如变化而成。虽熏而无所熏。虽修而无所修。无熏而熏。无修而修。故名如幻。若有所熏。有所修者。是为缘修。不得称金刚三昧。从缘而成。必从缘而坏故。是故佛说无修而修。乃名真修也。
问。经中只云。现某某身。不云说某某法。是何意耶。答。现何身。即说何法。解得此身。即闻得此法。
观音菩萨。即各人的慈心。及悲仰心。若人对于所观之境。发生慈心或悲仰心者。即观音现身。于此现身而生感觉者。即闻观音说法。佛法莫向心外驰求。
所谓观音现身。即各人心中随其自所修业而发现也。如此何名观音现身耶。观音上于诸佛同一慈力故。即与诸佛同一法身。周遍法界。圆融无碍。随应众生心之所变现。各各不同。在观音。则一切众生所见之身。无不是观音所现之身。在诸佛。则一切众生所见之身。无不是诸佛所现之身。在当人。则一切所见之身。无不是自心所现之身。如是谓观音现身亦可。谓诸佛菩萨同时现身亦可。谓自心发现之身。亦无不可。以下应身皆如是。
不得谓观音以神通力。随众生欲心所求而变现。为应身耶。如我偶然。欲求成佛。观音应皆现身说法。今何不然耶。若果随众生欲心所求而现。则徒增众生贪欲。毫无利益。观音岂若此哉。若了此理者。自不妄求。亦不谤观音有求无应。而亦知观音应众生心现。如月应水。无不应之理也。
有云。五戒似五常。仁即不杀。杀即不仁。义即不盗。盗即不义。礼即不邪淫。邪淫即非礼。信即不妄语。妄语即不信。智即不饮酒。贪酒即不智故。
今人被火所烧。而念观音以求灭火。火不能息。谓观音不灵。以致外人谤佛法迷信。或谓之神话。此皆不明佛法之正义也。明佛法正义者。首当认清观音。二要认识自己。观音度众生。非度四大所成之幻身。以幻身无性。无须度故。观音所度者。众生之自性也。如众生一念嗔心起。而彼自性即堕入火坑。若能起观音之念。而息嗔心。则彼自性即离火坑而入清凉池。以此故称观音寻声救苦。无求不应。
六尘原是自心。因六识而变为外尘。是故佛说六识是六贼。自劫家宝。众生求佛法。如商人入海取宝。若经六识缘虑。即变佛法为外尘。如商人经过险路。为贼所劫。所谓缘心听法。其法亦缘是也。
以法相观。则各各差别不同。以法体观。则举一法。法法皆通。所谓一法遍含一切法。一切法即一法也。以得音体离诸分别故。根境圆融。无对所对也。根境相对。为起忿恨之本源。以有嗔源故。常出嗔恚。若根境圆融。无对所对。则嗔源塞矣。从此不知有嗔恚事。
当知经之要义。在对机设教。非二十四法不如闻也。亦非通教娑婆众生皆从闻而入也。凡机之所宜。法即为妙。若此闻性。对舍利弗。目犍连等。则又不得圆通矣。多闻人宜从闻而入。非多闻者。不必从此而入。如是可知。文殊所拣。乃依阿难而拣。阿难于二十四法不得圆通。非二十四法不圆通也。阿难宜于闻根。非二十四圣皆宜于闻根也。
可知幻身是假。觉性是真。今人只知有身。不知有心。保卫其身。不顾其心。要此幻身长生不老。而终不能满其欲望。徒费辛苦。可怜愍哉。
虽曰。由戒生定。因定发慧。实则能戒即定。能定即慧。定慧即戒。举一即三。言三即一。戒外更无定慧。故后文只说四戒。而不更言定慧也。一戒中具足三义。故曰三无漏学。此三但摄心而已。心外无所得。亦无所失。无得无失。故名无漏。不同他法。缘境生心。有生有灭。成有漏因也。
或谓大乘戒心不戒身。此正魔说也。岂有心不动。而身能作哉。当云。小乘戒身不戒心。大乘身心俱戒。
即魍魉魑魅。牛头狱卒。及山林海岛等神。此等诸神。皆以神通惑人。杀生奉祀。灵验昭著。令人倾心归向。彼亦有徒众。彼之所修。以神力为道。今得神力。故谓成无上道。世之邪宗伪教。自言证道。自欺欺人。亦此类也。
昔日佛及比丘。遇世饥荒。不得饮食。目连尊者。欲以神通翻取地味。或取北洲自然粳米以供佛。及诸比丘。佛皆不许。而曰。后世若无目连。又将奈何。佛法不图侥幸。福不苟得。祸不苟免。悉听自然。以消旧业。乐天知命。故不招新殃。若趋吉而避凶。则业障生。而苦报定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