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大师嘉言集
——近代守培大师
守培大师
守培法师(1884—1955年)俗姓陈,出家后法名印光,字守培,别号敏道。为临济正宗第四十四世传人,民国时期屈指可数的高僧大德。法师的一生,其为人也平淡,其为学也执着,其思想也深邃,其才华也卓越。只是,数十年来,法师始终湮没无闻,无论是学界还是教界,知晓其名姓者抑或不乏其人,而了然其生平与怀抱者则寥若晨星。
(录自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之《大乘起信论妙心疏》)
守培大师《楞严经妙心疏》卷第八摘要
问。此渐教悟无生。得佛智。与顿教悟无生。有何分别乎。答。渐教远离六尘。反流全一。而悟无生。此人于佛法有决定信心。依信而行。有修有证。故名渐教。顿教则不然。忘一忘六。无内无外。顿悟无生。依法而行。无法可修。无法可证。智与佛齐。位同等觉。非干慧之可比也。顿渐所以不同者。一依法行。一依信行。一持戒。一修定持戒者。屏弃外境。由外而内也。修定者。究明心地。由内而外也。内如根本。外如枝末。是故修定胜持戒也。
古人修行。意在度生。度生功圆。佛果自满。是不得而得也。今人修行。志在证果。以度生为外事。终日望果。而果终不成。岂知佛果非从求得耶。纵然求得。亦非真果。
又说华严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此圆顿教义。非别教可比。此言菩萨初发菩提之心。即将来成菩提之心。以佛眼观。实无二无别。此但依心言。心虽同佛。庄严未具。焉能现佛身。作佛事哉。若以神通变现。则同魔王。未可云作佛也。又。既云圆顿教。有何位次之可言。有心可发。有佛可成。早落渐次矣。总言之。凡经论言成佛之位次。皆依修得而言。不以理解而言。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是依理解也。非从修得也。余欲纠正旧讹。故不避烦。略述于此。以告后世学者。
须知一一经文。凡言位次者。皆渐教摄。定非顿教。顿教者。如般若经。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等。会万法归一体。体外无法。所谓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无不中。是为无对法。若有位次。则有离此趣彼。二法相待。则不得称顿矣。况有许多位次乎。当知圆顿教。是最上一乘。不可思议。生佛绝迹。离诸名相。是故余言。圆顿之教。位次无。无位次亦无。众生本来是佛。无生死可了。无佛可成故。若有佛可成。即非顿教。
或云。理虽顿悟。事要渐除。圆悟已后。必须历事修证。此言亦谬。所谓圆悟者。一悟一切悟。更无不悟处。是为真圆悟。圆悟已后。万妄俱休。智同诸佛。今人所谓圆悟者。从文理上会得己心。有实相义。至于烦恼仍然如常。究其烦恼起处。茫然不知。究其生死归处。亦茫然不知。实则一无所悟。而妄称圆悟。如此经前。阿难心悟实相等。乃解悟如来言教而已。至于自己本分上。未曾悟得丝毫。故要历事修证也。若真圆悟者。一了百当。无佛无生。言思路绝。当下休去歇去。修证且不可说。何位次之有乎。
所谓观者。非安禅入定。于一法上作观。而终日对于一切有情无情所起之思想。即观也。我等凡夫。于根身作我观。于器界作我所观。乃至一切有情作有情观。一切无情作无情观。或于情无情境上。起贪嗔等观。此皆邪观。熏成有漏种子。感生死果。
或有外道邪教。于宇宙人身。起一元生。多元生。唯物生。唯心生。梵天生。时生。方生。一因生。多因生。自生。共生。因缘生。乃至凡有所生之观想。总名邪观。总是造生死业。
欲返妙性圆明。当歇诸妄想。歇妄想者。于世界众生不起有想。不起无想。乃至不起一切思想。是为金刚智。亦名如来毗婆舍那。断除一切染心。消灭一切无明。如此观者。是即名为正观也。
学佛者。终日遇境随缘。常不违此观想。久则无漏因成。非此不能断有漏因。以凡是举心动念。皆有生灭。唯此不起诸念。是无生灭故。若不能顿起金刚智者。当依次第观。先起空观。伏世间一切有相。及出世空相。后起金刚心。破非空非有相。此智二边不著。中道不安。如杲日当空。十方无依。前二皆有所依。故皆可破坏。惟此无所依之智。无可破坏。故名金刚心也。
经本非文言。持不在念诵。经即理也。顾名而思义。依义而行。是为奉持之法。故世尊说名后。随即嘱曰。汝当奉持。奉谓捧之于胸。持谓守之不失也。读文。为勤求义理。恐义理忘失。故常读之。今人不依义行。但读经文。谓之为奉持。错矣。
如此妙心。本来周遍圆满。并非修治而成也。如是一切情与无情。乃至大地草木。无情最小者。蠕动含灵。情之最小者。根本元来皆是真如。真如即是如来成佛之体。然则佛体生体。无二体也。佛体真实。生体亦真实。佛佛皆同。
世尊于未谈圣位以前。先谈持戒。阿难已知戒为成佛之先导也。而不知犯戒。是成众生之先导也。不持戒。不能成佛。不犯戒。不能成众生。是则犯戒。为佛法之所最忌。可以阻止佛法。可以破坏佛法。是故说法之后。不能不提倡之。有如医师切脉。开方以后。另嘱所忌。如热病忌热。寒病忌寒。犯则非特旧病不减。必增新病。此亦如之。
当知想实即情。情虚即想。想非尽善。情非尽恶。如不明佛理者。心忆诸佛。或怜或恨。目中泪盈。此亦情也。如心存美女梦临彼室。此亦想也。如鸟鹊之思想。本不如人。而人反不能如彼之高飞。人之情本多于鸟鹊。而鸟鹊又不如人之智胜。何也。盖人之想虽多。为情所累。故不能飞也。禽之情虽少。为想所愚。故无智也。是故情虽下坠。若得善佐。亦可上升。想虽上升。若为恶累。亦可下堕。在为之者善与不善耳。
观此经者。可知了生死者。不但不可造恶业。善业亦不可造。不善不恶之业。亦不可造。凡心趣境。皆成因果故。若心不缘外境。返缘自性。是为无因。则无果报。是为了生死。又名不生灭因。感不生灭果。是为成佛。世人以缘境为乐。不肯一念间息缘虑心。是故生死常转也。
大凡人之作恶。先起恶念。污渎自心。后作恶事。损害他人。是故受报。亦先受心报。后受身报。
即作恶者。以心作为重。以身作为轻也。孔子曰。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亦戒心也。世人不知戒心。徒戒其事。以心不戒。必犯事故。
观此者。可知为人。不但不能以强陵弱。以众暴寡。乃至一切畜生。皆当依理而对待。不可任兴而欺侮。纵彼负我前债。亦当与彼解结为佳。
我等皆在轮回酬报之中。今逢佛法。当遵佛嘱。以德报冤。不可以冤报冤也。以冤报冤且不可。若无故与人结冤。则更不可。我人当自慎之。
细想人生作业。只在顷刻之间。受苦则不知其劫数。读此经者。心为之寒。作业者。何不之思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