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南边望北云,
归时东国拜西邻。
若惊道术多迁变,
请向兴亡事里寻。
这首诗出自哲学家、教育家冯友兰之手。冯友兰是中国近代以来泰斗级的哲学大师,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哲学史上“最先具备哲学史家资格的学者”。
冯友兰
他钻研中国哲学六十余年,以毕生的精力和智慧撰写了大量的经典之作,阐释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并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可以说,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和创造中国现代哲学体系方面所作的贡献,整个20世纪无人可望其项背。
尽管冯友兰的学术成就广受好评,但他过于圆滑的交际方式却遭到了当时很多知识分子的抨击和斥责,包括胡适和钱钟书,这使他颇为不受待见。那么,冯友兰到底有什么成就,他的交际方式又有什么问题呢?让我们走进他的故事。
一“清华曾国藩”
1895年12月,冯友兰生于河南唐河县。少年时,冯家有1500亩地,可谓家境优渥。他6岁时便入家塾。同时,冯友兰的弟弟冯景兰是地质学家、妹妹冯沅君是文学史家,别号为“三冯”。
1915年,冯友兰考入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冯友兰在河南第一工业学校任教,次年考取官费留学生,在去美国攻读哲学前,他特别咨询在北大时认识的胡适,胡问道:“你要学新哲学,还是学旧哲学?”
冯友兰表示他要学新哲学,胡适说:那你就不要去哈佛大学,去哥伦比亚大学吧。胡适也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生,他曾说:“我的思想受两个人的影响最大:一个是赫胥黎,一个是杜威先生。”杜威是美国著名哲学家,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但杜威对胡适学业的评价不高,却愿称赞冯友兰是“真正的学者材料”。
冯友兰回国后,谋职一直不顺,只能在刚成立的中州大学当教授。后来,他向胡适求助到教育部任职,未果。
1928年6月,国民党北伐入京,蒋介石派他的秘书罗家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同年9月,冯友兰被清华大学聘用,冯称找到了“安身立命之地”,此后他长期在清华,直到1952年院系调整才离开。
冯友兰
在清华,冯友兰显示了其处理事务的才能。1930年,因罗家伦极力反对学生参加爱国运动。清华学生发起了“罗家伦下台”运动,罗家伦被迫辞职,罗的密友杨振声及张广舆等人也纷纷退出,冯友兰却顶住了这场风波。
之后,梅贻琦(yí qí)就任清华校长,冯友兰又成了他的得力助手,这也使得人们调侃他是“清华的曾国藩”。
二 上升的学术地位,下降的个人声誉
1930年,冯友兰将刚完成的《中国哲学史》送给胡适,望他赐教。胡适本身就是哲学研究专家,著有《中国哲学史大纲》,颇受赞誉。他很快回信,对其中的内容指出质疑。
冯友兰 的图像结果
而冯友兰选择撰文公开回应胡适。两人隔空对垒,事态从纯粹的学术讨论变成了无聊的指责。
但胡适不认可,却不影响冯友兰的研究。1930年后,冯友兰学术成绩不断,他在清华的地位也不断上升,成为梅贻琦、叶企孙之后的第三号人物。抗战爆发后,迫于战争形势。北大、清华、南开组成西南联大,转移学生和教授到昆明开学。其中,因为清华实力最强,故冯友兰出任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当时,西南联大的环境很差,几个校领导之间对此争执不已。
冯友兰将联大形容为旧社会大家庭,下面各房都有私房,却都靠着大家长活。冯友兰等人艰难维持学校的教学,体现出了一名教育家的风采。
抗战期间,蒋介石想利用哲学统一思想,多次接见哲学家,其中就包括冯友兰。因为思想守旧,他更青睐马一浮、冯友兰、钱穆、萧公权等国学功底深厚的学者。
冯友兰对此不加拒绝,并以此为荣。
因与蒋介石来往过密,联大学生画漫画讽刺冯友兰是“政治哲学家”,并称冯的《贞元六书》是为了阿谀蒋介石而作。
他成为了民国政府的学术顾问后,左右摇摆,大失人心,学生钱钟书站出来当着众人的面,批判他身上没有一点文人风骨。胡适也讥讽他“天下蠢人恐无出芝生右者”,冯友兰的好友梁漱溟眼看着他的种种作为,痛心疾首,后来连冯友兰90岁寿辰都拒绝前往。
三非常年代
但是,冯友兰并非毫无立场。孔祥熙要办孔教会,提倡尊孔。他请冯友兰出任会长,冯友兰直接谢绝道:一是没有办这种会的必要;二是如果要办,我也办不了。另外,蒋介石曾邀请冯友兰担当国民党中央委员,也被他婉言谢绝。
后来,国民党在内战中失败,曾邀请包括冯友兰在内的一群教授一同走。但冯友兰并没有前往。
冯友兰
1949年10月5日,冯友兰主动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在过去讲封建哲学,帮了国民党的忙,现在我决心改正错误, ……我计划于五年之内,如政协共同纲领所指示的,以科学的历史的观点,将我在二十年前所写的《中国哲学史》,重新写过,作为一个新编。诚如你所说的,我们不但要知道中国的今天,还要知道中国的昨日。”
毛主席很快就亲笔回信,指出:我们是欢迎人们进步的。像你这样的人,过去犯过错误,现在准备改正错误,如果能实践,那是好的。也不必急于求效,可以慢慢地改,总以采取老实态度为宜。
冯友兰与毛泽东主席
冯友兰当时不解,认为自己的态度很好,哪里不老实了?直到很后面,他才明白。毛主席的回信是基于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实事求是”,五年这么短暂的时间,重写一部中国哲学史是不现实的。
再后来,动荡十年,冯友兰受到影响,遭到批判和关禁闭,被迫劳动改造等等遭遇,幸好得毛主席等领导人器重,很快回家。但后来,他因害怕被再次批判,又卷入与“四人帮”的关系中。这也是他晚年备受争议之处。
而在他最后10年的生命,所有的心血都化成了《中国哲学史新编》这部书。学界上普遍认为,学这部书对论点、材料的融会贯通超过了三十年代的两卷本,又对玄学、佛学、道学,对曾国藩和太平天国的看法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还认为人类的将来必定会“仇必和而解”。
更令人称奇的是,冯友兰是用口授方式写成了这部150万字的大书,可谓学术史上的奇迹。
纵观冯友兰一生,他有幸活到95岁,却不幸地经历了中国最不稳定的几个时期。他一直在思索中华民族的未来和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在年轻时,冯友兰和许多人一样,对中国的哲学和文化产生了疑虑,感叹中华文化衰落。可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几年抂,他深入研究了中西哲学体系,并对中国哲学给予了公正的评价。他尊崇中国文化的传统,认识并赞赏其在人类历史中的位置,成为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自豪和信念之基。
他最有名的作品——《中国哲学简史》,正是完成于抗战胜利后,激发强烈的时代记忆,民族自豪和文化意识。
在那个西方文化压倒东方文化的时代,还有读者表示:“通过阅读《中国哲学简史》,我对中华文化重新树立了信心。”
这句话或许正是冯友兰毕业所追求的信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