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读山海经》6重温经典:《读山海经》十三首6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义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读山海经十三首》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的组诗作品。首篇为序诗,后十二首从《山海经》《穆天子传》中撷取题材而写成。组诗中,世间的传说、神话、寓言、史实,通过其“魔镜”,或被化为睿智的火花,或被化为哀婉的叹息,或被化为惊天的怒吼,或被化为由衷的敬佩,或被化为刹那的顿悟,或被化为玄妙的虚幻,或被化为警世的宣言,可看作作者壮年时期思想状态的全面映照。
【背景】
逯钦立认为这组诗大约作于义熙四年(408年)之前,陶渊明处于归园田居前期,耕种之余便以琴书自娱。这期间他读了《山海经》及另一些神话、历史书如《穆天子传》之类,有感而作这十三首诗。
读山海经十三首
其六
逍遥芜皋上,杳然望扶木。
洪柯百万寻,森散复旸谷。
灵人侍丹池,朝朝为日浴。
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
重温经典:《读山海经》6【注释】
唯:同“惟”,独,只有。长年:长寿。
芜皋:即无皋,传说中的山系名。《山海经·东山经》:“无皋之山,南望幼海,东望榑木。”
沓然:遥远的样子。扶木:即榑(fú)木,亦作扶桑或榑桑。《山海经·大荒东经》:“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洪柯:大树枝。寻: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森散:枝叶舒展四布的样子。旸(yáng)谷:同“汤(yáng)谷”,日所从出处。《楚辞·天问》:“出自汤谷,次于蒙汜,自明及晦,所行几里?”《淮南子·天文训》:“日出于肠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
灵人:指羲和,神话传说中太阳的母亲。《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丹池:即甘渊或咸他,太阳沐浴处。《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女子名曰羲和,方(为)日浴于甘渊。”
神景:指太阳。景:日光。
何幽不见烛:什么阴暗的地方不被照亮。幽:阴暗。烛:照亮。
重温经典:《读山海经》6【译文】
逍遥无皋之山上,远远望见木扶桑。
巨大树枝百万丈,纷披正把肠谷挡。
羲和服侍丹池旁,天天为日沐浴忙。
一旦太阳升上天,何方阴暗不照亮!
重温经典:《读山海经》6【赏析】
此诗吟咏日出之处和太阳的光辉,借“神景一登天,何幽不见烛”寄托对光明的向往,盖叹晋宋易代,盛世君臣不复存在。有一种“主流”之说认为,这首诗“表达了祝愿国家中兴的宏大主题。”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渊明对太阳这大自然神奇骄子的无限热爱,甚至崇拜之情。
长按赞赏码,感谢诸位的鼓励支持!
重温经典:《读山海经》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