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RIA便签读书法
《RIA学习力:升级你的元能力》课程复盘

《RIA学习力:升级你的元能力》课程复盘

作者: zrn | 来源:发表于2019-07-28 23:12 被阅读0次

          周末高速往返于深圳参加了赵周老师为期两天的学习力课程导师班培训,尽管全程一个人开车来回4小时偶感疲惫,但回顾起两天学习下来的收获,真心感到这样的时间精力投入非常地值得。在课程内容上,几乎每个小模块的学习都能有醍醐灌顶般的收获,关于自我的学习力也有了更加清晰的提升路径,与过往在众多知名咨询培训机构学习的课程价值相比,将这门课程排在第一二位都不为过。对于这门课程的研发者,拆书帮的创始人赵周老师,更是增添了不少敬仰,在长期的企业培训经历中,赵周老师困惑于如何能让知识真正内化为学习者的能力,而不仅仅只是止步于课堂一时的激动,基于这样思考和发愿,赵周老师创建了公益性的学习组织,即拆书帮。在这两天的课程现场讲授中,从老师对知识点讲解的深度、对学员的答疑和点评,我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份发愿背后的用心和大爱。我想,唯有用复盘输出、实践,才能不负这份用心,不负自己的投入与家人的支持。

          之所以报名参加这个学习力课程导师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出发点和困惑:

          1、个人受益于拆书帮的RIA便签读书法,深切地觉得这样一种知识内化的学习能力非常值得推广,借此课程学习的机会,希望自己日后能够在企业内部为更多的伙伴,特别是刚踏入社会的应届生去传播讲授这样的一种方法,让他们更早地接触掌握实现知识真正内化的能力。     

          2、当下知识付费的课程非常多,近期关于学习这件事,感到焦虑之余却也难以真正静下心来去完整地听完学完一门知识付费课程,要么觉得课程时长过长,自己当下的时间有限,要么觉得课程琳琅满目,看似都是自己需要学习的,纠结于听什么主题好。

          3、在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中,我为自己规划了几个方面的能力提升路径,横向是输入和输出的能力,纵向的就是自己感兴趣,想要钻研的知识领域。而想要让自己真正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构建就显得非常地重要。在过往,虽然学习过很多线上课程、读过许多的书籍,但在脑海中依旧是点状,无法真正联结,真正内化成为自己可以随手拈来,脱口而出的知识内容。这种学习了很多,但依旧无法真正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感觉,也在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焦虑。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目标,带着期待来到了深圳,参加了这次学习力导师班培训,不仅解决了当下学习的困惑,更是收获了非常多的新的关于学习力的认知和工具方法论,先围绕目标,讲讲自己新的认知收获:

          1、两天完整的学习力课程,其涵盖的知识内容众多,未来可以将讲授的主题包括:

        《读书拆为己用》,2-3个小时,以便签读书法介绍及现场演练为主;

        《拆书法讲座》,1-2个小时,以便签读书法介绍及拆书家现场学习介绍为主,无演练;

        《移动阅读时代的学习内力》,3小时,以“前因后果,适用边界”八大提问工具进行信息的分析与整理介绍为主,辅以现场解析演练;

        《解决问题与复盘技能的开发》,6个小时,以解决问题和萃取经验两大场景工具的介绍及演练为主。

          以往,关于RIA学习力的认知,仅仅停留在了便签读书法及拆书家现场学习的层面,在信息的分析整理、问题的解决和经验萃取方面,完全属于是新知,尤其是关于“灵魂八问”这一工具的应用,让我更加意识到提问力的重要性。真正懂得如何去学习的人,不是一味地输入、记忆、拿来即实践,而是懂得如何通过提问去对接触到的知识信息进行识别,推敲作者的观点的逻辑、对所学内容做到举一反三。️而这样一种学习能力背后,训练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模式,即系统性思维(由点到线到面,触类旁通)以及批判性思维(适用条件,观点推敲)。

          2、关于知识付费课程的学习焦虑,经老师点拨,原来自己是陷入了“消费者”的心态模式。对于“课程时长太久,没时间没精力” 的说辞,本质上是我把关注点放在了知识本身以外的影响因素,是一种消费者的心态,而不是学习者的心态。在拆书帮的慢成长理念中,第一点便提及了,在一切跟学习有关的事情上,我们需要反求诸己,即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找方法,在自己身上加要求。因此,知识付费课程的学习焦虑,本质上是自己的心态出现了问题,接下来要做的是明确学习的目标,调整心态。另外,在如何评估这些知识付费的课程质量,RIA的便签思路也是一种非常好的工具。

          3、关于知识体系的构建,过往更多的是停留在知识信息的整理,每个知识点之间缺少联结,难以真正融会贯通。而通过“前因后果,适用边界”的八大提问内容,则可以有效地实现知识点之间的串联。知识体系的搭建没有捷径,搭建的过程虽然烧脑,但终归是值得的。经由自己消化组建而成的知识体系,将随着我们的实践经历不断得到进化和成熟,能让我们对自己更有信心,更好地举一反三去应对各种问题,并且对他人的见解观点做到更加包容,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有智慧和能量。

          以上三点,是基于自己这一次学习的目标所做的收获总结,除此之外,课程学习过程中,也有非常多的新的启发:

          1、“取决于”的思维方式:当我们面对二选一式的提问时,总是容易陷入片面单一的回答情况,比如“学习的中心到底是知识还是自己?”原先我的第一反应是“自己”,不妨先缓缓,在脑海中先问问自己三个字“取决于”。对于学院式的学习而言,学习的中心是知识,包括各类应试学习、资格考试;而对于成人学习,大多数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致用,学习的中心则是自己。所以,对待该问题,取决于学习的内容是什么。

          2、碎片化信息时代,成人学习焦虑的根源:竞争的行业发展趋势,对职场人适应变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竞争的激烈,留给职场人学习的时间毕竟有限,因此出现了“没时间”“没精力”的矛盾现状。在碎片化信息时代,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化,可是也避免不了“学了那么多,终究过不好这一身”的矛盾情形,学的越多,越焦虑。事实上,很多人表面上看似学了很多课程,看了很多书,但实际上是为了寻求学习过程中自我良好的感觉,关于所学内容到底掌握了多少,应用了多少,其实是不得而知的,️而这其实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人会感到焦虑的原因。因此,关于学习,要么完全跟着兴趣,沉浸其中去享受,也许当前学了不一定用的上,但说不定日后会有用;要么明确学习的目的,以致用为导向,学以致用,哪怕只是一个知识点,只要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有帮助,其对我们产生的价值,都比读完一本书,花费上千上万去学一门课程却没有行动起来要大的多。因此,避免焦虑的方法有两种:基于兴趣去学习“无用之用”的知识、基于致用去学习并实践每一个对我们有触动的知识点,而不是在意读了多少书,学了多少门课程。

          3、“附会旧知”的现象:人的大脑具有欺骗性,总是容易选择相对熟悉,没那么费劲的方式来影响我们的认知和行为。因此,附会旧知的学习问题,是一个普遍性的现象。比如,我们经常容易发出这样一种声音“这说的不就是那个……吗?”亦或者,你在写RIA便签的时候,如果发现自己的I便签(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原文知识点)与自己已知的知识点没有太大的差异,这个时候都需要谨慎,也许就是犯了“附会旧知”的问题。️以初学者的心态对待每一次学习,有意识地挖掘新的认知和启发,这一的投入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

          5、如何应对“趋势”:“逆我者亡,顺我者没出息”这是赵周老师的金句之一,这句话背后想要表达的是对待趋势的姿态。赵周老师提出了“超越”一词,即对待趋势性的内容,要有一种超越的姿态。如何理解呢?比如,对待小孩子喜欢用各类手机、平板移动电子产品玩游戏的这一问题,我们不要一味地就认为这是一种不好的有害的行为。毕竟,这是受到移动互联网时代趋势的影响而带来的,也许有的家长会放任,有的会禁止,有的是把控度,但还有另一种对待方式,即用超越的姿态,思考游戏这件事本身的意义,如果我们能够引导孩子在游戏的同时,跳出游戏本身,训练出设计游戏的思维模式,那么游戏于孩子的价值和意义已经不仅仅只是娱乐。比如,我们可以在孩子玩植物大战僵尸的时候,问孩子,如果让你来设计攻击道具,你会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工具来对于这群僵尸?你觉得这样一个道具,需要花费多少个太阳能量?通过提问,引导孩子跳出游戏本身,发散思维去开脑洞。当然,这个只是对“超越趋势”这个观点的一个举例,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其背后这种超越、主动创造的思维模式,这将能帮助我们形成更加宏观的思维视角,让我们更加拥有对趋势的掌控感。

            关于趋势这个知识点,我更倾向于将趋势理解为“普遍性存在的问题”,那面对这样一些普遍性存在的问题,创造性的思维模式,能让我们拥有更加主动积极的心态。在这个点,我联想到孩子教育中可能都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激发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就️以认字为例,我们当下也许会采用教孩子阅读绘本、识字卡片、识字app等学习方式,其实这样的学习效果也不至于太差,但是于孩子而言,可能难以真正激发其内在的兴趣。那什么样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孩子主动愿意想识字呢?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如何来创造条件来引导孩子而非单一地给孩子布置任务呢?如何把识字和孩子的兴趣相关联起来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联想到了情境式学习,即让孩子在他感兴趣的情境中学习汉字。比如,孩子喜欢喝旺仔牛奶,那么在给到孩子牛奶这件事情的过程中,作为家长,我们可以问孩子“你想不想知道这么好喝的牛奶有哪些组成成分?我们一起来看看它的包装说明吧!”通过提问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识字的能力。在孩子看来,爸爸妈妈是在和他聊最爱的旺仔牛奶,实际上,是在培养引导他阅读包装说明的能力,哪怕当下不一定全部能看懂,但是如果我们持续去创造这样一种情境式学习模式,久而久之,孩子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养成阅读说明的习惯,进而对其他兴趣之外的事物也多一份主动探索的求知欲。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孩子的学习问题,与其抱怨说孩子不爱学习,不如换种心态,想想作为家长的我们可以去为孩子创造些什么?

          6、关于“相因相生”的洞察:“相因相生”属于灵魂八问中的一环,即“前因后果”中的“因”。记得在课程翻转课堂作业的时候,有一道题目是让我们对《职场巨婴,“毁”人不倦》这篇微信文章进行提问。当时阅读了两遍,感觉文章写的很好,似乎很难去向作者提出什么问题,也是这道题,让我意识到自己平时阅读信息文章的思维缺陷,即停留在浏览知道的层面,一味的接收信息而没有带着问题辩证地去看待作者的观点,久而久之,看过了也就容易遗忘,如同看流水账般。同样地,在我们日常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妨多与自己对话,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探究自我模式中潜在的因果假设,辩证地看待,而不是理所当然地被自己潜在的意识模式所支配。比如,这次课程中间出现的小插曲,通过对课程“灵魂八问”的应用,找到了与先生相处过程中的本质性问题——信任。在过去这一年多的学习中,我学会了自我的情绪觉察与疏导,由己及人地去看到他人行为背后的内在需求,同样地,在这一次先生电话指责我自行付费来深圳参加课程这一事件,我在调整自己情绪的同时,觉察到先生内在需要被尊重的需求,希望我能充分与其商量交流。在以往,也许到这个层面,我就停止了继续探索并就这件事情本身去进行处理。但恰恰是因为对“相因相生”这个知识点的应用,比如“为什么让先生支持我学习投资这件事很重要?”“我有哪些潜在的因果假设呢?”让我觉察并更加辩证地去看到自己的内在假设,即“这是我自己花钱付费的课程,不需要征得先生的同意”、“我告诉他课程的花费,他肯定不会同意我来学习的”。是否不花他的钱,就真的不需要和他商量呢?我告诉他实际花费,是否真的就会阻拦呢?这样的自我觉察和追问,在以往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总是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认知的行为模式,而我正是在这样的潜意识状态下,选择知会先生,而非充分的沟通。️这样的行为背后,也是我对先生的不信任造成的。既然自己需要先生来协助,陪伴好家人,减少自己的顾虑,虽说这也是他应尽的责任,但毕竟两个全天不在家里,对于先生而言,他相比平时肯定要考虑投入的更多。既然有求于人,就必先充分地尊重,做好事前的沟通。️而我为什么没有这么做呢?因为我不相信先生是有可能支持我花3000多来深圳学这样一个课程,源于我对他的不信任。我一味地希望先生信任和支持我的学习投资,殊不知自己也存在着对他不信任的这个问题。因此,这个小插曲️事件,让我也洞悉到了问题的根源,即亲密关系中的信任关系维护。而我要采取的行动,就不仅仅是就自己付费学习这件事去解决矛盾争执就完事,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平时多花一点心思,去重塑好这份信任。

          7、库伯学习圈的应用:库伯学习圈包含四个步骤,分别是:(a)具体经验-(b)观察和反思-(c)归纳和概念化—(d)测试和行动。在过往的实践学习中,我实际上仅仅只是做到了a、b、d三个步骤,缺少了归纳和概念化这一第四步骤,如果缺失了这一步骤,就难以对所学的内容真正做到举一反三。比方课堂上提到的一个案例,新买的高跟鞋与脚有一定的磨合期,如何避免出现磨脚受伤的情形呢?一般,如果是磨脚的高跟鞋,如果没有进行步骤二的反思观察,也许有的人会选择把鞋子收起,之后就一直很少穿。但是,如果经过反思的人,则会知道这是磨合期,是可以贴上创可贴,减少磨合带来的不适感,并且从中吸取的经验就是日后穿新鞋前贴创可贴。到这里,高跟鞋磨脚这件事也就解决了,但是,懂得归纳和概念化(步骤c)的人,能够举一反三,联想到类似的应用场景。比如,婆媳关系的维护,嫁入夫家,如何预防可能会出现的婆媳矛盾问题?谁是这当中的创可贴?如何与丈夫沟通,让其了解到未来潜在可能会出现的婆媳关系问题,明确好问题的处理方式。比如,当出现育儿意见不一致的时候,请老人家尊重父母的意见,不要进行干涉等。这种举一反三、归纳迁移的能力,是自己当前比较欠缺的,日后在复盘总结问题的时候,多问问自己“类似适用的情形还可以有哪些?”。

          8、用便签拉片法解构自己欣赏的文章:在以往,每每阅读到一些阅读点击量上千上万的微信文章,都会非常佩服作者的文笔,感叹这样一种文字功底能力是如何修炼成,甚至觉得这样的能力也是一种个人的天赋,未曾想过自己也有可能能写出这样的文章。但是,经过对赵周老师的便签拉片法的学习,我懂得了如何透过文字去思考、解构作者的内在创作逻辑。什么叫做拉片呢?电影中的拉片,指的是一个一个镜头反复地看,反复倒带,同时分析记录下我们所看到的、所总结的内容。对于文章的拉片解构法,也是如此。即对每一段文字进行反复解读,理解字面意思的同时,思考这是属于“前因后果,适用边界”中的那部分内容,站在作者创作逻辑的角度进行文章的深度解构。这样做的效果,一是能够对作者的观点有更加全面、深度的理解,二是能够更加熟悉创作背后的逻辑,在日后输出写作方面,能够快速地把握到切入点,组织写作的文字内容。

          花了两天的时间,见缝插针终于把自己几个感触比较深的知识点进行了完整的梳理。梳理的过程不断地思考,延伸,这让我有一种非常畅快的感觉。输出,只是第一步,更大的收获将来源于持续的实践应用,接下来的行动计划:

          目标:在2019年下半年,真正内化课程知识,让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提升。

          行动:1、教是最好的学:在9月份完成第一门学习力课程的开发并面向管培生进行讲授。

                  2、调整心态:在收听知识付费类课程之前,反复提醒自己两个内容:目标和心态,即学习的目标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或者这个是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话题内容,然后以学习者的心态全情投入,避免再次出现消费者心态,摇摆不定,学不下的情形。

                  3、拉片训练:每双周选择一篇自己欣赏的热文,用简书记录拉片解构的过程,持续2个月。

                  4、库伯学习圈实践:每单周回顾近期遇到的问题,运用库伯学习圈及八大提问工具,进行问题的反思,举一反三,用简书记录,持续2个月。

          奖励:坚持完成以上输出的话,奖励自己下半年出去旅游度假(地点还没想好哈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RIA学习力:升级你的元能力》课程复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mmm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