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是一种二重的东西,即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上一篇读书笔记中说明,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也不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特征。
马克思认为,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示自己有用的劳动,称为有用劳动。从这个观点来看,劳动总是联系到它的有用效果来考察的。
劳动的不同质,决定了使用价值的不同质。(例如上衣和麻布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其生产它们的劳动,如缝和织也是不同质的)如果这些物不是不同质的使用价值,从而不是不同质的有用劳动的产品,它们根本不能作为商品来相互对立,即一种使用价值,不会与同种使用价值交换。
种种商品体,是自然物质和劳动这两种要素的结合。(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各种不同的有用劳动的综合除外,总还剩有一种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质基础)因此,劳动并不是生产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惟一源泉。
马克思通过举例,最后告诉我们,就使用价值而言,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前者是如何劳动,劳什么动的问题,后者是劳动多久,多长时间的问题。但马克思者书中讲到,为了简便起见,这里的劳动力都看作简单劳动力。(简单劳动力是指,每个没有任何专场的普通人的有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虽然局部来看,因地区、文化,简单老劳动力会有所不同,但在宏观层面,一定社会里简单劳动力是一定的。即便是比较复杂的劳动,也可以看作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可以简化处理)
前文讲到,因为劳动生产力是变化的,故商品的价值量也是变化的。所以即便更多的使用价值意味着更多的物质财富,但随着物质财富的量的增长,它的价值量有可能下降(例如有一件外套和有两件外套,虽然使用价值多了,但可能生产两家外套的生产力更大,其价值量反而更小。
一切劳动,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就相同或抽象的人类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另一方面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就具体有用的劳动这个属性来说,它产生使用价值。
百度看了看,劳动的两重性主要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但书中暂时未提到,就不写了。
另外,这本书有些地方读得懂,有些地方读不懂,懂得就写,不懂的就暂时略过。一方面是以后再读,另一方面,自己的收获,和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两码事,且前者更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