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集,看到他在一篇文中抒发自己在爱情上遭遇的磨难痛苦,顿时好奇起了他的感情生活。
之前只知道他钟情一位极有才华的歌唱家波琳娜,并为了她从俄国搬到巴黎,只为和她家近一点,甚至愿意为了接近她而与她的丈夫建立起友谊,并为了她终身未婚。屠格涅夫为她奉献了自己的一生,这看起来是段美好的爱情故事。但事实上屠格涅夫虽未婚,但早有了私生女,迫于母亲的压力,他没法给女儿名份,但还是让她接受了良好教育和照顾。在痴恋波琳娜的期间,波琳娜和屠格涅夫都分别与不同的人有过恋情,只不过波琳娜仍是他心中的执恋,他回俄国后对朋友说只要波琳娜召唤我,我随时准备回她身边。我都快被他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震惊了,本来以为又是一个叶芝和茅德·冈的爱而不得的故事,没想到看着平静的波浪下暗流汹涌。
托尔斯泰也刷新了我的三观,早年放荡不羁,酗酒好赌,私生活混乱,结婚前还把记述自己的感情生活的日记给妻子看,这种“坦诚”真的是一言难尽啊。他还与一个农奴的妻子有了一名私生子,这位私生子后来成为了他小儿子们的马车夫。这让我以后怎么直视他被誉为“俄国革命镜子”的光伟正形象啊,他可是一直提倡农奴制改革和解放农民。和他们的感情生活比起来,契诃夫简直是俄国文坛里的一股清流。
然后又想起日本文坛的几位著名作家的情史和“小田原事件”,突然觉得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正常多了。其实仔细扒扒中国文坛里作家的爱恨情仇,也能收获惊喜。
都说字如其人,相由心生,但一个人的内心被包裹在层层皮肉和深不可见的脑海里,哪会那么容易看透呢?才华、美貌和道德人品都要分割来看,人们往往以偏概全或者把这些全都提升到同一水准线上,所谓偶像破灭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如此。一个人不是个单面体,而是个多面体,并且每个阶段都不同,自己都无法说真正了解自己,何况旁人呢?一个人永远无法做到真实客观公正地去评价另一个人,只能做到尽量。
每个罪人都有未来,每个圣人都有过去。圣人和罪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