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教育学考研——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教育学考研——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作者: 勤思教育网络部 | 来源:发表于2017-08-21 10:54 被阅读0次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写在前面的话:

  我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你们才好,叫你们“考研党”还是温柔的“考研宝宝”呢?实在是个大问题。但是转念一想,选择考研这条路,肯定都是追梦的人,叫“追梦者”会更好一些,你们觉得呢?

  今天是18年考研倒计时129天,希望你们在备考过程中有任何备考问题(备考进度、心态,还有情感问题呀)都可以想到勤思,想到背后还有勤小思!勇敢地去追吧,借用右边“诗仙”李白的一句诗,寄“追梦者”的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加油! ! !

  建构主义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新世纪善于学习的终身学习者,使他们能够自我控制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分析和评价能力;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知识观,也给传统教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向学生转移,这就要求我们彻底地改变传统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那么,什么是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师观呢?下面就着重阐述一下这个问题: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认为:

  1.知识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任何一种传载知识的符号系统也不是绝对真实的表征。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他对客观世界的心理体验,它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随之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自然与社会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都适用的解决方法。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是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的。

  2.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且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真正的理解只能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否则,就不叫理解,而是被动的复制式的学习,学生掌握的所谓“知识”只是一些抽象的、无意义的符号。

  3.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某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解释或假设,并不是解释现实世界的“绝对参照”。某一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知识固然包含真理,但并不意味着终极答案,随着社会的发展,将会有更真实的解释。

  4.任何知识在为个体接收之前,对个体来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也无权威性可言。所以,教学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以我们对知识的理解方式作为让学生接收的理由,用社会性的权威去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收,只能由他自己来建构完成,应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为背景,来分析、判断知识的合理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理解新知识,同时也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主张: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的(或者至少说是在解释现实的),每个人的经验世界是用他自己的头脑创建的,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产生这些经验的过程和社会文化——历史的背景的不同,导致每个个体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迥异不同。所以: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

  2.学习的过程应该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意义的建构,同时又包含着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这与皮亚杰通过同化与顺应而实现的双向建构的过程是一致的。只是当今建构主义者更重视后一种建构,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发展起一种仅供日后提取出来以指导活动的图式或命题网络,恰恰相反,他们所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应该是丰富的、是有着经验背景的,从而使学习者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3.任何学习都要涉及到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包括正规学习前的非正规学习和科学概念学习前的日常概念,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即学习是以自己的经验为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应该注意的是就外部信息本身而言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意义是学习者通过在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而建构成的。因此,学习不像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那样。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进行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建构主义者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

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教学要求学生在复杂的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传统的教学,学生通常选择缺乏“认知冲突”的学习道路,也就是说学生倾向于选择对他们没有难度的任务。而在建构主义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要求体现认知复杂性的真实世界的情境,这对他们无疑是个挑战。因而,学生需要采取一种新的学习风格,需要采取新的认知加工策略,需要形成自己是知识与理解的建构者的心理模式。

  2.建构主义教学比传统教学要求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管理任务。显然,如果学生缺乏管理自己学习的机会,他们就不可能成为自主的思考者和学习者。但建构主义教学也不能一下子完全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任务,因为,高度认知复杂性的学习环境可能让学生感到不知所措。所以,在建构主义教学中,教师应该时刻注意让学习任务始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提供一定的“支架”和辅导。同时“支架”应该随着学生理解的深入而逐步拆减或重新组合。学生应该在教师的帮助下,发展自己控制学习过程的能力。

  3.学生应该认识到成为一个自我控制的学习者的重要性,并且努力学习一些自我控制的技能和习惯。学生应该积极地融入到建构主义教学日程中,积极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方式中。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由于,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建构主义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主要有:

  1.由于事物的意义并非完全独立于我们而存在,而是源于我们的建构,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因而教学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学生看到那些与他观点不同观点的基础。因此,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受到了建构主义的广泛重视。这些思想是与维果斯基对于重视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作用的思想是相一致的。

  2.学习者是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因而不同的人看到的可能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所以,并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理解。教学应该通过学习者的合作使理解变的更加丰富和全面。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这一思想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的思想是一致的。

  3.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

  4.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要选择真实性的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由于具体问题往往都同时与多个概念理论相关,所以,它们主张弱化学科界限,强调学科的交叉与综合。由于这种教学过程与现实问题的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当中,因而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并不是将已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而是在课堂上展示出与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相类似的探索过程(甚至有人主张教师不要备课),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指导学生的探索。建构主义主张,一方面要提供建构理解所需的基础,同时又要留给学生广阔的建构空间,让他们针对具体情境采用适当的策略。

  5.在教学进程的设计上,建构主义者提出要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学生尝试进行问题的解决,在此过程中学生要自己发现完成整体任务所需完成的子任务,以及完成各级任务所需的各级知识技能。因为知识是由围绕着关键概念的网络结构所组成,它包括事实、概念、概括化以及有关的价值、意向、过程知识、条件知识等。所以,教学活动不必非要组成严格的直线型层级。学生可以从知识结构网络的任何部分进入或开始。即教师既可以从要求学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开始教学,也可以从给一个规则入手。在教学中,首先要选择与学习者经验有关的问题(这种问题并不是被过于简单化的),同时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工具。而后让学生单个地或在小组中进行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所需的基本知识技能,在掌握这些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建构主义的教师观

  建构主义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但同时也强调教师在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以使学生的理解进一步深入。建构主义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职责。

  1.教师的作用应从传统的向学生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高级合作者。在建构主义学习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呈现者和知识权威的象征,而是学生学习的高级伙伴或合作者。教学应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

  2.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在建构主义学习中教师必须认识到教学目标不仅包括认知目标,也包括情感目标。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领域,使教学与学习者个人相关联。教学要逐渐减少外部控制,逐渐增加学生自我控制学习的过程。教师不仅需要在学习内容方面辅导学生,而且更需要在新的学习技能和技术方面指导学生,并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也由教师为主转向学生为主,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学习的程度。

  3.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教师必须创设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及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让学生在其中可以通过实验、独立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学习,以引导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引导的方法包括:

(1)适当的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3)要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为了做到上述几点,教师就应该调整课程以使建构主义学习活动能够与某一年级水平的学习内容保持平衡。

  4.教师必须为学生设置真实、复杂的问题。因而,他们不仅必须开发或发现这些问题,而且必须愿意放弃这种“知道条件严密的问题的确切答案”的观点。教师必须认识到真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鼓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观点。当然这就需要改变传统的评价策略,为此,教师应该向提供学生元认知工具和心理测量工具,培养学生联系的、批判的认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构知识和理解的心理模式。

希望考生可以把相关的其他主义理论知识(认知主义、行为主义、)可以掌握!

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勤思教育。

各地重点院校,考前必备信息

考研要趁早!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勤思带你圆梦名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学考研——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mrcd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