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经常反思我们做了什么没做什么,我们原来没有意识到的这些行为,这些习惯的思想观念,然后我们要走出舒适区去做实验,一次成功不了的,而是要我们不断的去试错,然后逐渐成功。
也许这一切都源自于我们内心关于自己必须是完美的一个想象,我们把不完美时内心对自己十分严苛的部分贬低投放在外部世界和其他人身上,然后用这个方式攻击自己。
当内心被这个想法去世多年以后,打破他就变成了挑战,所以在做决定时,内心对于打破自己熟悉的路径必然会抗拒。
当一个孩子开始可以自己决定自己生活里的一些小事,并且可以逐渐被父母接受并肯定时,他就逐渐激励我可以的基础信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信。
孩子在和他内在的母亲对话现实中的母亲只是想关心孩子冷不冷,但孩子内心的委屈就会被激发出来,他在小时候感受到的母亲可能就是这样强势控制令他很受伤,他很希望母亲能肯定他的成长,并表扬他的进步,但他的内心世界从未被满足,这里包含了孩子痛苦的感受,没被理解时的失望和伤心。
道理是别人的感受,却是自己的自己的内心感受,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是无法把看上去的真理纳入到自己心中的。
在每个人的生命初期都有着和母亲的亲密关系,也就是他在身上需要被抱持被照顾,内心被关怀。
对于孩子来说能否让他来做主决定,并且他的决定能得到父母的认可,是可以帮助他形成控制感的关键。
当潜在的内心需要被压抑是一个孩子成长为大人,是他在做决定时,就会很难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决定,因为他的潜意识的这么多需要未被满足,他的理性和潜意识无法达到平衡,自然就很难做决策。
看到并理解自己的需要,在母亲逐渐爱的加强中,孩子的自信蓬勃发展,他在后续的选择中,因为知道自己的需要是什么,所以他会更有力量去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放弃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外部都是在应付在尽力满足着外部世界的要求,但内在是空虚的,充满挫败的自己究竟想要什么?茫然不知,然后会充满幻想的期待着自己能拥有一切。
父母的养育过程就已经决定了孩子自己真实自体能否表达,这是养育过程的质量,我们很难改变。很多成年人非常害怕自己看到真实自体的需要,这就是我们在面对选择时的困难,因为我们在脱离自己的既定轨道,我们的内心充满惶恐。
我们的内心害怕,失去任何一个机会,不过同时永远都要面对丧尸的内心感受,也因为这种沉没成本的存在造成了大家宁愿纠结也不愿意作出选择,因为都害怕失去所拥有的。
选择意味着失去,而放弃选择的权利去停留在此时此刻,其实就是我们对自己的一种保护措施,宁可痛苦也不要失去。
幻想有一个功能就是令人可以一直做小孩子,保持愿望,不靠近现实。幻想还有一种功能,就是掩盖内心真正的恐惧。因为有幻想就可以不必去想自己真正要面对的恐惧感。
选择意味着落入未知,未知带来恐惧,同时选择也意味着我们可能从头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