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过年,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盛上一大盆米饭,名曰“陈饭”,用来祭祀神祇,祭奠祖先,也寄托着全家人对来年的希望。这盆“陈饭”供在堂屋正中的神柜上,跨过新年,直到正月初五“财神日”,敬过财神,才会撤下。一盆陈饭,由旧年放到新年,表达着一种良好的愿望:农家的粮食一年到头吃不完,家里总有“陈粮”余下。
大年三十煮“陈饭”、装“陈饭”、供“陈饭”,爷爷奶奶非常虔诚。
腊月头上,爷爷早就拿出全年兑换和省下的粮票,从镇上买回几斤精米,藏在家里的小坛子里备用。到大年三十的下午,奶奶便把精米倒出来,再掺和上一些糯米,淘洗干净,在做全家人年夜饭之前,先在小锅子里专门烧煮装“陈饭”用的米饭。
等到米饭煮熟,老人会在神柜角落里,找出一个黄色的高帮陶盆。这个陶盆圆鼓形状,上面刷着浅黄色的彩釉,釉上图案是“二龙戏珠”。两条深黄色的金龙,张着大口,鼓着双眼,绕着陶盆周围飞动,追逐着一只自带火焰的宝珠。陶盆平时家人不能使用,只有到过年的时候,奶奶才肯拿出来,专门用它来敬神祭祖。
锅里的米饭熟了,奶奶把陶盆洗刷干净,拿出一块还没有用过的新抹布,把洗过的陶盆里里外外拭擦一遍,然后开始装饭。这种米饭,因为掺进糯米煮成,粘性极好,装上盆子容易成型。奶奶拿出一把圆勺,在高出盆口的米饭上细心拍打,然后再往上添加,直到盆口上鼓出一个硕大的“馒头”,寓意满满当当,才算装饭完成。
接下来,爷爷便带着我,做插在盆上的“陈饭旗”。他挑选出一根粗壮匀称的芦柴,用剪刀剪下三尺左右,剥去柴壳,在柴干上锥眼打孔,然后穿上若干长短不一的横档。接下来,拿出事先备下的红黄暖色彩纸,剪出巴掌大小的“福、”“禄”、“寿”、“丰”等字样,从上到下粘到柴棍上。一边做,他一边向我讲解这些字的含义:“福”字,代表全家个个平安有福,生活圆满;“禄”字,是想你们孩子好好念书,将来也能捧上公家饭碗,免受田间劳作之苦;“寿”字,是要全家人人健康,大人小孩无病无灾,老人长寿;“丰”字,预示着来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吃不完。爷爷告诉我,这些就是我们全家来年的念想,来年的希望。当然,也是村子里家家户户对来年的期盼。
做完了这些,爷爷便把手头的那些彩纸,分别剪出棒头、麦穗、寿桃、南瓜,还要剪出猪、羊、鸡、鸭等等,分别粘在那些横杆上。
爷爷把“陈饭旗”插到饭上以后,还要在饭面上插上米果、云糕、红枣、花生等等,整个盆面插得密密麻麻。
天色已晚,远近已经有爆竹声响起。爷爷便点上红烛,放下麦草做的圆盘拜垫,把全家大小叫出来磕头,敬神祭祖。做完这一切,全家人才开始上桌吃年夜饭。
那些年,尽管“陈饭”年年都盛,年年都供,但并没有因为人们敬神态度虔诚,而改变粮食青黄不接、三春挨饿的命运,只是到了八十年代,农村推进改革,种地实现大包干,后来粮食市场又逐步放开,农村人才真正过上了烧陈草、吃陈粮的舒心日子。(2023年1月18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