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女儿这个寒假过得很辛苦,因为我给她安排了很多学习任务,假期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她已经有些不堪重负了,春节前,她不止一次对我说“妈妈,我的作业太多了,我好累!”每次我都给她讲道理“闺女,你现在不好好学,上学会跟不上的,累也坚持一下啊!”,结果,“话不投机半句多”,我们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两个人无论是伴侣、亲子、朋友或者同事,当无法与对方在交谈中获得情感上的认同与支持时,很可能会造成相互心灵上的远离,哪怕再亲近的关系,也会不想多说一句话。
当我们重视的关系出现了这样的疏远时,要如何才能够修复关系的裂痕,再次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呢?对于那些我们爱的人和我们在乎的关系,缺少相互理解与接纳的交流,往往只会让彼此在内心愈加疏远,争执不断,甚至貌合神离。
《聚焦依恋的家庭治疗》一书是一本专业的心理治疗书籍,书中为我们修复关系、改善沟通方式提供了方法,并进行了大量的案例示范。无论是希望增进亲子关系、夫妻感情,或者是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学习,这本书都可以让我们有所收获。
【原文】:
在主体间性沟通中,双方开放地分享彼此的体验,接受彼此的影响。信息的交流虽然重要,但那不是主体间性沟通的核心。通过与对方分享我的内心世界,我才能开放自己,去体验对方对我内心世界的感受;对方也因此受到我对他内心世界的影响。正是这种互通互惠的体验分享,使得个体能够在亲密关系中茁壮成长,而不失去自己的独特性。事实上,在主体间性的体验中,伴侣关系中的每个成员都更能发现自己的独特性。
这段内容给出了一个“主体间性沟通”的概念,具体要怎样来理解呢?主体间性沟通,强调的是分享彼此对事件的不同感受与想法,在简单的交流信息之外,两个人就同一件事的观点、感受、情绪、想法进行分享,即使每个人的感受和想法各不相同,却能够彼此接纳、理解与支持,敞开内心,不否定也不指责。
比如,你刚经历了一段不愉快的就餐体验,对服务员的无礼很气愤,在向朋友吐槽自己的想法时,朋友没有劝慰你“别生气啦”,也没有指责你太计较,而是感同身受的对你的感受表示了理解,对你说“被服务员这样对待,是会让人觉得不被尊重,很不舒服的”,然后在你心情平复后,才表达了不同于你的观点,这样的沟通就是主体间性的沟通。
我们通过下面的例子,进一步理解一下什么是主体间性沟通。
一个孩子放学回到家,抱怨自己今天被同学起外号,孩子很气愤,回家狠狠的关上房门,这时母亲对孩子说:“你气啥?这么大声摔门,是想吓死人吗?在学校生气,回家还生气,再生气你就别回来了。”母亲对孩子的感受不但否定,而且还对孩子的愤怒情绪进行了指责,这样的交流,孩子很难会愿意与母亲再多交流下去。
同样是这个场景,另一位母亲说:“别生气了,这样的同学咱们以后不和他一起玩了,再说了,一个外号也不疼不痒的,犯不着生气,快别生气了。”这位母亲虽然在试图安慰孩子,但对孩子的情绪和对这件事的感受是否定的。这时,孩子仍然很难愿意与母亲敞开内心世界继续沟通。
还有一位母亲,是这样说的:“真的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难怪你会这么生气了,被同学起外号,一定让你觉得很没有面子,心理很难过吧!过来和妈妈说说!”这位母亲接纳了孩子感觉到被伤害的感受,这个孩子会觉得被理解,也会更愿意与母亲聊下去,这样的沟通就是主体间性沟通。
主体间性沟通,能够增强对话的安全感,增加彼此的心灵陪伴,让关系更加亲近,也让彼此能够在愉快的交流中获得支持与鼓励,让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不会感觉到孤单和寂寞。
用主体间性的沟通方式,如何实现让沟通更加顺畅,帮助我们维护良好的关系,甚至帮助我们修复关系呢?
首先,要匹配对方的表达方式,抹去负面情绪:与对方用类似的表情、手势、声音、语速等进行沟通,这样可以传达出我们对对方的理解,但要注意,在沟通时要注意抹去对方的负面情绪。
比如,如果对方是语速缓慢、声音低沉而绝望的,我们可以匹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呢?迟缓而低沉的,但是要将绝望的情绪去掉;如果对方是愤怒急躁的,我们匹配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呢?可以是富有朝气、急切的语气,但是要将愤怒的情绪去掉。这样就可以让对方在获得理解的同时,又不把负面情绪强化。
随后,交流感受,讨论原因:邀请对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这种感受背后的原因,这里有一个句式我们可以借鉴“如果你觉得……,是因为……,你会有多……(表达情绪的词语)”
比如爱人抱怨说“你只知道工作,从来都不管家,不管我和孩子”,那么我们可以这样进行对话:
“你是觉得我不关心你们、不在乎你们是吗?”与对方确认感受。
如果对方回复是的,那么我们接下来可以进一步进行主体间性的沟通,表示理解。
“如果你觉得我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是因为不在乎你们,不爱你们,你是会有多伤心和失望啊!”
如果你是这位抱怨的朋友,你会是什么感受?会觉得被理解吗?情绪会不会好很多?
最后,致歉,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行动意愿:借鉴句式“如果我做……,让你感觉……,我很抱歉,我会……(说出自己的感受与修正行为的意愿)”
我们借用前面的例子,可以说“如果因为我最近工作太忙,对你们照顾得很少,让你感觉到被忽略,我很抱歉,我很在乎你们,非常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你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我会……”接下来就可以在关系得以修复的情况下,与对方共同商量你们都可以接受的行动,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时的你,听到这样的道歉,会愿意接受爱人提出的改善行动的邀请吗?
在春节假期时,我女儿和我的关系开始越来越紧张,而且不断升级,经常吵架。
这个时候我刚好在做这本书的拆页,就现学现用了主体间性沟通的方法,我找了一个自己和女儿情绪都比较平缓的时间,和女儿聊起假期作业,女儿很气愤地说“你给我布置的作业太多了,我都要累死了,我不想学了!”我先是匹配她的表达方式,也用急切的语气与她交流,但是去掉了她语气中的愤怒。
随后,开始和她交流感受,讨论原因,我对她说“是觉得作业太多,太累了是吗?是不是觉得妈妈只关心你的学习,都不关心你了?”女儿马上肯定的回答“是!”,然后我接着对她的感受表示接受和理解,“如果妈妈给你布置的作业太多了,是因为妈妈只关心你的学习,一点也不关心你,你会有多难过啊!来,妈妈抱抱好不好?”
接下来我对女儿表达了歉意,我对她说“如果因为妈妈的假期安排不太合理,让你感觉学习很辛苦,甚至觉得妈妈都不在乎你,妈妈很抱歉”,然后我又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与行动意愿:“妈妈是希望可以在学习上能够帮助到你,那么我们可以一起商量一下剩下的时间要怎么安排学习吗?”主体间性的沟通最终让我和女儿因为假期作业的紧张关系得以平息下来。
所以当我们与亲人或者朋友的关系出现问题,想要主动进行关系修复时,就可以用主体间性的沟通方式,来改善和修复关系。如果是日常增进关系的交流,我们用前面两步,匹配对方的表达方式和交流感受、讨论原因,就可以实现让关系变得更加地亲近和融洽。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主体间性沟通之前,一定要在自己的情绪很平稳的情况下进行,而且我们的表达一定要是真诚理解的,这样才可以真正做到主体间性的沟通。
在使用这种方法的时候,可能有些朋友会有担忧,如果我们无论对方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愤怒、甚至憎恨、厌恶这些负面情绪都表示认可,那么是不是会让对方没有节制,更加放纵呢,特别是在教育孩子时,岂不是没有了规矩。这里我们要澄清的是,主体间性沟通强调接纳的是对方对一件事的感受与想法,而不是行为,比如一个孩子打了妹妹,我们可以批评他的打人行为,但是对于孩子因为妹妹抢了自己的玩具而感觉到愤怒的感受,是要给予理解和接纳的。而且通常情况下,被接受的感受会让孩子在得到理解后,更加愿意接受大人的管教,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积极的改正。
还会有朋友可能担心,主体间性沟通是不是就要对别人的所有情绪都要接纳,那么我们不就成为情绪垃圾桶吗?我们在匹配表达这一步时有强调,我们在沟通时要抹去对方的负面情绪,实际上我们在主体间性沟通时,接受的只是对方的感受,而非情绪。比如朋友因服务员的无礼而愤怒,是缘于感受到自尊被伤害,对于这种感受我们通过确认原因,在表达理解后给予接纳,而对于朋友的愤怒情绪,则要及时地淡化和抹去。而且,如果对方在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与接纳后,负面情绪也会慢慢淡化下来。
良好的关系是影响我们幸福度很重要的因素,更需要在起起伏伏的相处过程中,不断调和关系可能出现的裂痕,当我们能够相互理解与包容,在沟通中为彼此建立足够的安全感,不但可以减少伤害与疏离,更能够共同发展新的更加良好的关系模式,并且满足彼此的喜好和情感需求。
愿你我都能够通过掌握一定的沟通方法,实现在关系中受益,在关系中感受到爱与被爱,彼此陪伴,相互支持,携手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