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比赛,是美国人提摩西·加尔韦首先提出来的。他最初是网球教练,后来将他的方法延伸到各个领域。他发现,一个人能否赢得比赛,外在的竞技很重要,同样重要的是这个人的内在比赛(即这个人是如何感知比赛的)。
如何改善一个人的内在比赛呢?什么样的状态是好的内在比赛状态?加尔韦的答案是:放松而专注,让自己尽可能的活在当下。
也就是说,在比赛中,你的注意力是高度集中的,而你的心理状态却又是高度放松的。
清楚的记得,在我初三的一次模拟数学考试中,莫名奇妙的全身发热,手心发烫,以至于读完题目后完全无法思考,中途尝试冷静下来也没成功,考试成绩自然糟糕。考试结束后回想,当时脑子里全是担心考得不好怎么办?时间不够怎么办?名次下降怎么办?紧张过度以至于不能正常思考。
这些担心在平时是正常的,平时没有这些担心,就不会有危机感,人就会懒惰。但是在赛场上,在比赛中,这些担心就是累赘,后来的我在上考场前,就会刻意提示自己,担心也没用,心态轻松才能超常发挥,于是后来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紧张情况。
实际上,整个世界都像是一个竞技场,我们需要在这个竞技场上激发出自己的潜能。当你的潜能发挥的淋漓尽致时,你会有高峰体验,最终走向自我实现。
如果你能摆脱,
与你自身的纠葛,
所有天堂的精灵,
都会屈尊将你服侍。如果你能猎获
你野兽般的自我,
你就获得了特权,
去掌握所罗门的王国。
——鲁米
警惕你的自我成就感
加尔韦发现,如果不能满足学员的“自我成就感”,学员的竞技水平就容易会退步。这里的自我成就感,也就是自恋:“这是我的胜利”,只有这样,“我”才满足。相反,如果只是有成就,但不能提供这种感觉,“我”甚至不想要。
靠好运气带来的成就感,也许会凭实力散尽,但是靠实力和自我设计而来的成就感会日久弥新。我们常常追求的不是成就,而是“我”的成就,即自我成就感。
小时候当我取得考试好成绩时,爸妈会说:“没有我们的督促辅导,你能考得这么好?”这句话会让我感到生气,原因就在于爸妈在否定或者降低“我”的努力价值,会伤害我的自我成就感,同时打击“我”的积极性。
不是“我”的胜出会生出自我挫败感,而它会成为阻碍你潜能发挥的根本原因。要想发挥自己的全部潜能,就要放下头脑的评判,让注意力高度专注在事情上,并信任身体的自然反应。
放下头脑,信任身体
加尔韦在《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概念,他说自我有两个。
自我一,就是头脑和意识层面的自我,它的语言是文字。
自我二,就是身体和潜意识层面的自我,他的语言是图像。
既然前者是意识层面,而后的是潜意识层面,那么很自然的,我们容易认同自我1,将“我”等同于“头脑”。
头脑本来是工具,但一旦有了这个定义“我”=“头脑”,头脑就变成主人,它就会干一件事——评判,用来指导身体时,身体就会变得紧张。放下头脑对错的评判,信任身体,将注意力专注在网球上,让身体自由发挥就可以了。
抛开一切想法,不去感受你意识的变化,也就是抛掉刚刚说的“自我一”,你不去批评自己不好的动作或表现,也不去表扬自己。在这种状态下,指挥你动作的是“自我二”,也就是你的潜意识。
这种高峰体验很难描绘,但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好像我消失了。全然专注,而身体和头脑全然放松。
思维意识与身体的潜意识是不同的自我,将思维与意识当做工具,而不是将它认同为“我”就可以了。
竞争,是最好的合作
卵子与精子像是一个巨大的关于女人和男人的隐喻,如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说:女人的品质是“坐”,只要存在着就非常重要;男人的品质是“干”,他必须做点什么,必须追求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他才能找到存在感,并且让周围人感觉到他的存在。
荣格认为,母性是无条件接纳孩子,母亲对孩子的一切都给予肯定回应,母子因此趋向融合;父性只是提供秩序、界限与力量,因此将家庭撑起来,父亲必须有强烈的竞争性,他能赢。
如果父亲只是善良,却没有力量,那么很难被孩子认可,所以,竞争就好像是雄性的天性一般。
不仅篮球场是竞技场,社会到处都是竞技场。家庭也一样,亲人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如果一个家庭把亲人间的竞争视为残酷的,不应该的,那会导致竞争被压制。
竞争有巨大的价值。在激烈的竞争中,我想比你强,你想比我强,因此大家的能力会不断上升。同时,在充分打开的竞争中,我们的人性会完全打开,被看见,去完善。这也许正是竞技体育的魅力所在。
王者之路不会容易,冠军们必然要经历失败的淬炼,在这些淬炼中,他们的人性会变得更完整。去大胆的竞争,借竞争充分展开你的人性,这样你才有机会发现你是谁。
现在的小学生考试不排名次了,作为从小在排名中长大的80后,我非常羡慕他们啊!但是,社会到处都是竞技场,美国打压华为,高校有985/211,恋爱有情敌,人生就是从出生直至死亡的竞争。为了减轻孩子的压力,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不排名也只是治标不治本,因为终究要面对竞争。
竞争是存在一个三角关系的,我和你竞争,同时有一个裁判在。裁判怎么做,会决定这个竞争关系的走向。一个好的裁判,会让竞争良性发展;一个差的裁判,会让竞争恶性发展。
父母不要太过于使用自己的裁判角色,而去怂恿孩子竞争。因为我们的自恋性竞争的热情和力量已经够强大了,它不需要被加码,它只是别太被压抑即可。
作为过来人,我认为小学生对排名产生的压力主要还是产生于父母,而同学和老师给予的压力,是他们学习的自恋性动力。所以说,培养健康人格和优良品质,关键还是教人学会打赢内在比赛。
参考文献:《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武志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