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宝宝爱哭、难安抚、总要抱抱的时候,你是不是怀疑自己养了一个高需求宝宝?
随着西尔斯的亲密育儿观念流行起来,“高需求宝宝”的概念也逐渐为大家所熟知。是的,这个概念就是西尔斯提出的,因为他自己育有一个比其他孩子更敏感、难带的宝宝,也见过很多妈妈带着这样的宝宝到诊所。所以我们也知道了,“高需求宝宝”并不是一个科学的称呼。
知乎上关于“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高需求宝宝”、“育有一个高需求宝宝是什么样的体验”的问题,答案数不胜数,有的相信是天生,有的认为是抚养问题。我想结合上一篇(你的宝宝“认生”了吗)中依恋的概念谈谈我对高需求宝宝的理解。
依恋类型的影响因素,一个是抚养质量,一个是宝宝气质。
不同的宝宝似乎天生性格就不同,我们一般用宝宝的气质来描述这一差别。大致来说,宝宝气质的差异按照六个维度来评价,可以分为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不同类型的宝宝具有不同的特质,例如容易型的宝宝生活规律,适应力强,情绪积极愉快;困难型的宝宝烦躁、爱哭、不易安抚;迟缓型的宝宝安静,容易退缩,情绪偏消极。
看描述就可以发现,高需求宝宝的某些特征就是困难型或迟缓型的特征,他们需要父母付出更大的耐心和关爱。
可以说,“高需求”首先是对宝宝某些气质特征的概括。但是,气质也不是稳定不变的,环境(家庭环境、抚养方式、外界环境等)对气质有着复杂的影响。
关于“高需求”这个说法,还有一个问题是,多高算高?因为不是一个科学概念,所以并没有评价标准,“难安抚”、“爱哭”等特征都靠父母来感受,所以宝宝是不是高需求,父母的抚养能力其实也起了很大作用。例如宝宝每次哭的时候,父母都用喂奶来安抚,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表现得总要吃奶,或者吃奶也安抚不了,变成了“难安抚的爱哭宝宝”。
所以在我看来,是宝宝本身的气质加上父母不当的照料方式一起创造了“高需求宝宝”。
这里的“不当”并没有指责的意思,毕竟是第一次做父母,多数时候都是凭借本能在照顾宝宝,即便是育儿专家们也分成不同的流派,怎么做才正确?这个问题本就没有标准答案,这也是我现在写作的初心:广泛学习,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形成自己的养育指导原则,让育儿不仅仅是出现问题的时候去百度或问人“怎么办”。
我在昨天的文章中说,敏感、及时的照料总能培养安全型依恋,而宝宝的气质也受照料方式的影响,所以,最终宝宝是否高需求,除了遗传因素,就是抚养质量了。
那么,什么样的照料算得上敏感、及时回应呢?
很抱歉,我也没有全面解释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只能谈谈自己的理解。
在我看来,照料好宝宝的本质是要满足宝宝的需求,包括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所以,合格的照料可以总结为发现需求和满足需求。
前者要观察、辨识、总结,并且不断尝试,比如什么样的表现是烦躁,他向你伸手是想抱抱还是让你帮他坐起来等。因为谁也不能仅仅通过看书或者本能就了解宝宝的信号反映了什么需求。
后者则需要耐心,比如他现在很依赖妈妈,可是醒来没有看见人,急的哭起来,虽然你很快赶到了,他还是哭个不停,就只能慢慢安抚,等他表达完情绪安静下来。
当然,事情不可能这么顺利,有可能就是判断不出宝宝到底想要什么,也可能暂时满足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冷静+更耐心了,像我经常因为已经很努力安抚了可他就是停不下来哭,我就会烦躁,这是很不可取的。
上面的理解真的只是大方向,我仍然常常有不知道怎么回事和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我只能告诉自己,再观察看看,冷静分析,逐一排除,总会解决的。
育儿之路道阻且长,唯有不断修行,上下求索,才能走得踏实。
我们相伴而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