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首次伐魏,魏延创造性的提出进军路线,即从褒中出发,沿着秦岭向东,到子午谷转而向北,不出十天,即可到达长安。诸葛亮出斜谷接应,两军汇合。这完全是一个出奇制胜的策略。
魏延的设想是自己率领五千精锐骑兵,带足口粮,以这个路线突袭,来达到战术的突然性。甚至连后勤都考虑好了,横门粮仓的存量和百姓逃散来不及带走的粮食。
他的依据是,当时驻守长安的是夏侯楙,夏侯惇的儿子,魏延分析这个人怯懦没有智谋。能当此大任,完全是因为和曹丕关系好,又是曹操的女婿。
而他本人没有任何的实战经验,长安城里也都是一些比如御史、京兆太守等文官。
由此可以看出,魏延的这次计划极为周密,绝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可以说是为夏侯楙量身定制的一个计策。
要说这个计划的缺点,那就是过于冒险,道路曲折蜿蜒,不可预测性大,如果失败,就连退路也没有,这五千人就会全军覆没。
基于以上原因,诸葛亮否定了这个完美的冒险计划,而是采用更稳妥,认为有十成把握的进军方式,即赵云邓芝出斜谷为疑兵,诸葛亮亲率大军攻祁山的路线。
然而世事难料,在他眼里十拿九稳的这次行动,让不争气的马谡给搅黄了。
马谡是诸葛亮力推的新人,在他眼里好的不得了。但是刘备早就知道马谡是个嘴炮,不堪大用,可惜诸葛亮不听。
魏延无可奈何,官大一级压死人呀!魏延喜欢冒险,总想带领一些部队单独行动,出奇制胜。诸葛亮似乎对魏延有看法,不允许他单独行动。
为什么这样呢?从后边的过程来看,确实是这样,诸葛亮觉得魏延不是他理想中的将领人选,会反,所以对他进行了限制。
其实魏延并没有想反,这从他和杨仪内讧以后并没有投降曹魏就可以看出来,但是他的军事能力太强了,蜀汉集团不敢赌。
再就是他的内讧行为严重危害了蜀汉集团的利益,加上平常魏延人际关系处的又不好,所有人都向着杨仪,这就造成了魏延必须被除掉才可以。
而和魏延闹矛盾的杨仪,以为死了魏延,就是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就可以代替诸葛亮,殊不知,他在诸葛亮眼里也是一枚弃子,因为杨仪心胸狭隘且性情急躁,也不符合诸葛亮继承人的标准,所以他也不是诸葛亮的菜。
魏延和杨仪有一个共同的毛病,喜欢发牢骚,说怪话,魏延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诸葛亮胆怯不敢进军。
而杨仪最过分的牢骚是,我如果当初降魏,就不会如现在这般失意。其实杨仪比魏延还过分,魏延至少没有动降敌的思想,所以蜀汉集团不杀杨仪,等着过年吗?
最后说一句,如果诸葛亮当初用了魏延出子午谷的奇谋,历史会不会改写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