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喽,大家好,欢迎收听静雅读书,我是小雅,本周和小静与大家分享的书,是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凯莉·麦格尼格尔教授的《自控力》。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自控力与奖励的关系」。
在开始今天的话题前,我想先与你分享一件有趣的事。
今天下午,我在小区散步的时候,看到两位邻居小姐姐在结伴跑步,一圈接着一圈,中途都不带休息的。我在小区花园里散步半小时,他们至少应该跑了有五六公里的样子。
我当时还在想,同样是女生,同样都希望自己更瘦一点,我就没有他俩的决心,「毕竟跑步是一项辛苦又消耗的运动」。
没过一会儿,他俩也有说有笑的也来花园里溜达了,不过跟刚才不同的是,「每人手里多了一杯奶茶」。那两杯奶茶在两个刚刚为减肥而跑完5公里的人手里,显得格外令人哭笑不得。
这让我想起上午在《自控力》这本书中读到的一个观点:「好的行为,总是允许我们做一点点坏事。」
作者在书中把这种行为定义为大脑的奖励机制。
比如我的这两位邻居小姐姐,可能他们觉得,今天跑了5公里,已经为减肥做出努力了,现在可以用一杯奶茶,来犒劳一下辛苦的自己了。殊不知,一杯奶茶的热量可能是高于5公里所能消耗的热量的。
大脑的奖励机制源于一种叫做多巴胺的神经递质。很多人以为,运动使人快乐的原因,是因为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分泌多巴胺。但研究表明,「多巴胺的首要功能是让我们追求快乐,而不是让我们快乐。」
比如一个人计划减重15斤,每周跑步三次,当他从跑步机上看到燃烧的卡路里不断提高时,大脑分泌的多巴胺,就有可能促使他晚餐吃得更多。
可能以减肥为目的的跑步,最终带来的,是体重的增加。
芝加哥大学和耶鲁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在完成某个目标的过程中,「取得的进步,会刺激人们做出妨碍完成目标的行为」。
比如,研究者告诉一些节食者,他们的节食已经取得了成功,为了表示庆祝,他们可以提供一个苹果,或者一块巧克力作为他们节食成功的奖励。「85%得到成功提醒的节食者,选择了巧克力而不是苹果」。
而那些没有被研究人员提醒,已经取得进步的节食者中,「只有58%的人选择了巧克力」。在实际生活中,这种前进一小步,后退两大步的行为并不少见。
那么怎么绕过大脑的奖励机制,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呢,作者也告诉了我们答案。
关注对自己的承诺,而不是关注单纯的进步。
「你不应该想着,因为我已经做到了什么,所以我现在可以,做点我真正想做的事了。你应该想着,我做这件事,是因为我想要什么。」
比如我的两位邻居小姐姐,如果他们想着,我跑步,是因为我想要变得更健康、更苗条,而不是我已经跑了5公里了,所以我可以犒劳一下自己了,他们也许就不会端起那两大杯奶茶了。
好了,以上就是我今天想与你分享的内容。感谢你的聆听,我和小静在这里等你,我们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