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幸运能够在10月26日参加了和美课堂的学习,品味了清华附小真实的课堂模式,了解了高阶阅读能力的培养,刷新了对习作启蒙课的认识。因为没能和大家一起共同观课,无法给大家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只能通过浅言粗语来回顾名师的授课,品味名师带来的启迪。
先来聊聊窦桂梅老师带来的《书戴嵩画牛》。窦桂梅老师一直在强调:“我是教语文的人,我是教人学语文的,我是用语文教人的。”的确,窦老师的课让我真正的体会到什么是站在学生一生的发展角度去教语文。她用启发性的语言激发孩子去思考、去动起来、活起来,就像一根线,巧妙的穿起课堂上的每个环节,又像一个个支点,翘起孩子们学习的欲望,给孩子们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书戴嵩画牛》是部编版六年级的一篇文言文,是一篇提跋,因此窦老师的教学首先从文章的文体特征出发。课堂一开始就以学习提跋开始,说提跋、解题跋、读题跋,窦老师引导学生借助预习单读懂题跋,在小组交流中学习提跋,接着以以文白对照的方式检测学生是否读准、读通、读懂课文,以小组交流的方式读懂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不断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自主”。
接着窦老师以不同的斗牛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思辨,文中牧童说牛尾巴向下,画家画中牛尾巴向上,苏轼就说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到底谁的对呢?孩子们在思辨中陈述中观点、看法、探知艺术。
在语言的运用能力的培养环节,窦老师依然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创编题跋。孩子们在合作中创编了题跋。在次过程中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合作意识,也在合作过程中发展了孩子们的语言表达与语言书写的能力。
本节课中,窦老师一直在贯彻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窦老师以乾隆题戴嵩的《斗牛图》上两首不同的提跋变化,深刻体现了“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者也”的主题。在精读原教材的同时,把补充教材有机渗透进去,既加深、丰富了对原教材的领悟,又增加了阅读分量,扩展了知识,发展了思维,以一代多,促进学生去继续读苏轼的诗,去读更多的题跋。
整节课中,窦老师不慌不忙,一直在等待学生,在让学生在课堂中努力发生学习,让学生实际带走获得,我也深刻理解了清华附小“儿童站立在学校的最中央”的理念。作为语文老师我们都应该清楚自己要教什么,清楚课堂上的目标是什么,清楚我们要教什么,教什么就要用什么引,教什么就练什么,促进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
教学是“慢”的艺术,给学生一粒粒种子,然后把它交给岁月,总会看到万涓成水、幼苗成林。
听过窦老师的课我就在笔记本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好的课堂是
老师躬下身,弯下腰,行走于学生间;
好的课堂是
老师做一名观众,站在学生身后,适时进入;
好的课堂是
老师努力与奋斗;
好的课堂是
师生亲密对话;
好的课堂是
努力让学生发生学习;
好的课堂是
是思维的引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