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思至明志行之

思至明志行之

作者: 重华1980 | 来源:发表于2018-04-14 10:20 被阅读0次

    思至  明志  行之

    ——参加2016“和美课堂”第八届全国小学数学大型观摩研讨会心得

                         

    近期,我从内心反复叩问自己:教改之路走向何方?我们应该追寻怎样的数学课堂?我校倡导的“志趣”课堂如何实施?这一系列的困惑与问题一直在我脑海里浮现、萦绕。

    10月22---23日,我满怀疑惑、满怀激情、满怀期望有幸来到美丽的英雄城(南昌)参加了“和美课堂”第八届全国小学数学大型观摩研讨会活动。两天的活动,让我思绪万千,豁然开朗。

    吴正宪、张齐华、黄爱华等8位全国知名专家分别在本次研讨会上授课、作专题报告、与老师们近距离的交流互动。课堂上,名师们的每一句话语、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教育智慧,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香气”,令学生难以忘怀,沉浸在乐学善思的氛围之中。他们不时地俯下身子,走到孩子们中间去,亲切地和孩子们对话、互动、交流。当孩子们遇到学习障碍时,老师不是直接给学生答案,而是给学生解决问题进行搭桥、指路,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探究、去质疑、去验证,老师与孩子们成为了共同的学习者,融为一体,民主与平等、主导地位与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落实得得淋漓尽致。名师们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地震撼着我。每听一节课,每听一场专题报告,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一次思维的碰撞,一次心灵的共鸣。第一次聆听名师课堂,分享名师们的教育理念,内心犹如小粉丝见着明星般的激动。一些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疑惑、很多的困扰渐渐地在名师的课堂上找到了答案 。这样的课堂是那样的独具匠心,又是那样的真切自然。

    教育的秘诀就是——爱

    “爱有多深,我们走得就有多深。”这是从教40多年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的肺腑之言。吴老师对学生的爱不仅外化于形,更内化于心。课堂上,吴老师总是满脸微笑,用一口地地道道的北京话称这个孩子为“小眼镜”,那个孩子为“女孩儿”,说得最多的话是“过来啊,到老师这儿来!”“你说得太好了!”“没关系,慢慢说,不急不急,老师等你。”她不时地走到孩子们中间去,有时甚至和孩子们坐一起,摸摸孩子的头,当孩子站着回答问题时,吴老师便俯下身,给孩子递上话筒……当四十分钟过去,吴老师说:“孩子们,我们该下课了”时,所有的孩子都不起立也不说话,仿佛时间都凝固了,吴老师又连说了三遍表示真的该下课了,一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我多想这40分钟的课是40个小时啊!我们不想下课!”我想,这一定也是所有孩子共同的心声吧!临别,不知是哪个孩子趁大家不注意竟然在黑板上写下“再见!老师辛苦了!”当我偶然间在黑板上看到这一行话时,感动的泪水夺眶而出。只是一节课,老师与孩子们之间便建立了如此深厚的感情。或许,就这样平常的一节课影响孩子一生。这,就是大师的力量!这,就是爱的力量!这,更是教育的秘决!

    教育是慢的艺术

    “给他机会,学会等待,他就会给你精彩,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是大问题教学的倡导者和实践者黄爱华老师的教育感言。纵观名师课堂,的确如此!我也感同身受!这种“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帮助学生建模上舍得花精力、花时间。例如吴正宪老师执教的《商的变化规律》一课中,为帮助学生建模,首先,创设了猴王分桃的故事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初步感悟商的变化规律;其次,出示数量与总价关系的正比例图,引导学生看图编故事,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与抽象概括能力,进一步体验商的变化规律;再让学生自主尝试,写出类似的算式,进而提升对商不变规律的认识;紧接着围绕“为什么商不变”这个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最后,老师从学生中挑选出四个不同样本,逐一呈现,让学生相互评价、质疑、补充,学生得出了“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几,商就不变”这样一个规律。或许有些老师会觉得一节课只探究出这个结论且没有任何的巩固练习,似乎教学内容还不够完整,并且这个结论本身也还不够全面,甚至是不正确的,因为既没有说到同时除以一个数也没有说到“0除外”。在课后的交流中,吴正宪老师关于这个问题是这样说的:“把最主要的建模拿下来,其他的慢慢来。”是啊,在整个过程中,我们见证了学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知识的获得,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的渗透,建模方法的领悟,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对数学深厚的兴趣,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为重要呢?说到底,促进了学生的生命成长。

    2、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究问题上舍得花精力、花时间。例如,张齐华老师执教《角的度量》一课时,花了约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探究建构角的度量单位,而大部分老师在这个环节却往往只是几分钟的学生自学或讲授。首先,张老师通过回顾线段以及图形的测量方法,唤醒起学生对长度单位以及面积单位记忆,再利用知识的迁移知道要测量一个角的大小,必须要先确定角的计量单位。为了帮助学生确立角的度量单位,找到1度角,张老师不时启发、引导学生通过想一想、猜一猜、量角器上找一找、小组议一议、大屏幕上指一指等方式,让学生历经在量角器上找角、思考选择多大的角作为计量单位、1度角在哪里等过程,不断地深入思考,最后学生不仅明白了1度角有多大,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为什么要选择1度角作为计量单位。这样的过程看似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仅为接下来的角的测量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更为以后学生探究类似问题获得了经验。

    再如,黄爱华老师执教《方程》一课时,为让学生理解到方程的本质,体验到什么是平衡,花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只做了一件事,就是让学生围绕书本上的四幅主题图,采用看图编电视连续剧的方式对图的内容进行反复地描述、演示,在对图形不断观察、想象、描述、演示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发现了平衡,更体验到了平衡的意义。而大部分老师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只是围绕方程的定义,让学生简单地建立起一种表象,然后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判断哪个式子是方程,哪个式子不是方程等重复练习上,而对于方程的本质、方程的作用等方面往往都被忽略了。

    课堂的本质就是追求真、善、美

    张齐华老师在《例谈数学教师的“核心素养”》交流活动中谈到,数学教师必须具备三种素养,即:数学素养、教学素养以及人文素养,数学素养体现科学性是求真,教学素养体现艺术性是求美,人文素养重在人文则是扬善。细细品味,这恰好就是我们数学课程的目标,相对应的就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个优秀的数学老师,一定会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或独特的教学风格去吸引、感染学生,使学生领略到数学的美,并引领学生在数学的世界里历经探索、求真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在所有的名师课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不正是课改的宗旨所在吗?

    例如,顾亚龙老师在执教《年、月、日》这一课时,首先问学生关于年、月、日都有哪些了解,还有哪些疑惑?然后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提出来的疑问明确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吴正宪法老师在故事引入,学生发现问题后,也马上把“商为什么不变?”作为这节课研究的任务;黄爱华老师所倡导的大问题教学则一开课就让学生提出问题,梳理后把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本节课要研究的重点……而接下来的课堂就是围绕学习目标层层深入展开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历经观察、比较、发现、验证等过程,将课前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解决。

    这次南昌之行收获了太多的精彩和感动。听了名师们的课,让我更坚定了我校实施“志趣课堂”的信念。纵观这8节课,每一节都目标明确,学生兴趣浓厚。学生在课堂上围绕问题或独立思考、或同桌交流、或小组合作,通过不断的探究、发现、质疑、验证等过程,最终解决了问题。学生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拓宽了思维、增强了自信,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这样的课堂令学生们难忘、留恋、向往。名师们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感染着我,名师们的课堂震憾着我,名师们的对教育热忱以及奉献精神激励着我……

    我默默下定决心,起航吧!追随名师的脚步,站在名师的肩膀上,且行且思,不断远行!

    (作者系信丰县第一小学教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思至明志行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hgk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