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不争是最大的“为”

不争是最大的“为”

作者: 顿悟而立且行且珍惜 | 来源:发表于2024-06-09 12:30 被阅读0次

    又值周末,持续相约。

    先共读《建议》第61节“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读的半半截截的,实在是儿子太跳脱,4楼的窗户,不带护网的,对他的引力太强太大,一不留神就想探头出去和楼下的小伙伴“一唱一和”,把我紧张得几次中止共读,拉他回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许是发现平日常来的几个小伙伴姗姗来迟吧。

    共读结束,依照惯例,准备听德静老师的深度解读。不提防德静这次把问题抛给了我,要我梳理一下本节的框架!一下子有一个头两个大的无措,可想着逼自己一把又何尝不是一种学习?

    一,培养数学思维

    1.培养数学思维从哪里开始?

    让大脑在劳动和紧张中多待会儿,如此,大脑这面反映世界的镜子就能经常保持清晰和易感,慢慢发育和强壮。

    应用题,能训练孩子聪颖机敏的应用题,脱胎于周围世界事物、对象和现象的应用题,是训练孩子们思维的最佳练习。

    积极活动和劳动是解答应用题的钥匙。

    2.解答应用题出现障碍到底为哪般?

    苏霍姆林斯基特意举“谜语小故事”之类有趣的 应用题,那些思维速度快,能直奔目标前进,具有敏捷而坚固记忆力的孩子们做起这类题来简直如鱼得水。

    可是还有一部分孩子,他们不具备在转瞬之间把思维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能力,这群孩子在阅读应用题的过程中,思路总在某一瞬间中断——读到后边前边内容已记不起来了。

    他们没办法在同一瞬间用思维既把握住现在呈现的东西,又链接到刹那间以前呈现的东西——他们不会思考。

    他们没办法把几个事物和几种形象联系到一起——不能理解内在联系,就无法深入认识事物的实质和内在规律,再由此及彼逐渐转移到远处的、过去的一系列事物上来,不会抽象,无法从具体分析中解脱出来。

    3.如何培养孩子的数学思维?

    教会儿童用抽象概念来思维。

    通往抽象的道路必须经过深刻理解具体事物的刻意练习。

    让孩子尽可能多的动手操作,在动手的过程中有探索参与,有发现的乐趣,有正向反馈的不间断刺激。

    基础的基础不能忘记,学段范围内严格规定的牢固的知识和技能。要努力使孩子们牢固地保持在记忆里,这是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地基。

    以上是对苏霍姆林斯基第61节内容的个人梳理,跟德静老师的梳理,跟魏智渊老师的抽丝剥茧相比,倍觉汗颜到无言以对。

    经典书籍的梳理,还得在路上继续耕耘。

    二,为人+予人,依人道循天道

    大家在男神刘老师的高屋建瓴点拨和旁征博引的解读下,用了将近一年时间终于“细煮慢熬”到《道德经》的第81章了——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
    人之道,为而不争。

    若从百度上随意摘抄一段翻译,也勉强知道大意,但终归肤浅,积淀丰厚的刘老师哪怕从一个字开启,小切口切入,就能挖掘出几多做人智慧,闪耀出几许智慧的火光。

    圣人不积。

    用不着霸占贪图太多东西,既要、又要、还要。

    为人——多做,为他人做;已立立人,己达达人,着实英明,实在睿智。

    予人——给予别人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美德,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就是在这不断的“为人”和“予人”中,“我”从“本我”出发,跨越“真我”,欲望和贪念在doing和give中一点点被打磨掉以至慢慢消散,最终迈向“超我”的天堂——己愈有、愈多。

    付出与收获果然是一种轮回。

    利而不害——天道

    为而不争——人道

    一如此时此刻,坐在河边,有微风拂面,看水波荡漾,这种舒爽和愉悦远非在空调屋里可比,这是大自然吹来的风,给予人“利”又不会“害”身体,大自然就是如此,以宽广的胸怀容纳又呵护着万千生灵。

    师者,掌握了最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了解到不同孩子的生命特质,“为”——做对孩子们有实际帮助的事,比如带孩子们走进大自然看花开花落,听鸟语啁啾,带孩子们走进书的世界,在他人的故事里洞悉人性,超脱刷题窠臼,摆脱成绩魔咒。不奢望,不强求,不争,“看见”孩子们内心的真实需求,满足生命的本真营养。自然不会一地鸡毛又鸡零狗碎,有的,只是岁月静好,静待花开。

    不争,才是最大的“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不争是最大的“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av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