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晨六点起床,六点二十开始跑步。状态不佳,40分钟慢跑3.4公里。
八点十分冒雨出门,目的地是图书馆。
下午三点,孩儿爸发来信息,称我不在家的这一天,父子俩上午学习两小时,然后外出打球。回来后儿子玩手机游戏,爸爸做了香菇炖鸡,清炒南瓜叶,白水煮毛豆仁。午饭后,各自回房午休。
辛巴跟我呆一起,无论生活还是学习,总是尽可能的懒散和拖沓。
父子俩单独在一起,生活明显要规律很多。可能男子汉之间更聊得来吧。
辛巴理科比文科强,孩儿爸总能见缝插针地拿出一些比较有难度的题目,两人一起探讨,一起总结。这种主动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应该比被动的听我朗读故事高很多。
两人在棋盘上也能对杀几个回合。象棋或者围棋,虽然都是业务水平,但丝毫不妨碍他们乐在其中。
经历过初二一整年的兵荒马乱后,跟辛巴的相处,我越来越推崇无为而治。
回望自己与父母相处的几十年。我既感恩他们无私的奉献和严厉的教育,也畏惧他们焦虑失望的叹气和压抑窒息的沉默。所以,我对理想之家的定义是这样的:家是一个放松的、自在的、让人从学习和工作中解脱出来、卸下伪装轻松做自己的地方。
我会跟辛巴聊电影、课外书、时事、八卦,会带他去骑车、散步、看电影、逛图书馆。除非他自觉提起,我一般不主动谈学习和考试。
孩儿爸说,他俩外出散步或打球,辛巴一路讲个不停——最近的考试排名,可能考不上理想高中的忧虑,对数学和科学的兴趣,同学之间的糗事和恶作剧等等。
在孩子心目中,父亲明显比母亲更有威信,说话更有分量。这种落差一度让我很受伤。说不上嫉妒,更像是经历了情感上的背叛,或者说,作为母亲的骄傲和成就感受到了挑衅。
但这不是孩子的错。他只不过是根据自己的本能回应父母的爱和期待而已。
这也不是孩儿爸的错。他费尽心思不辞辛劳,只不过想做个负责任、有爱心的父亲而已。
问题出在我自己身上。十五年来,孩子几乎是我生命的全部所在。我的工作、自我、与社会的联系、对未来的期许,完全以孩子为坐标原点展开。不是他离不开我,是我把自己与他深度捆绑了,所以,才会那么牵挂那么在乎。
独自在外游荡一整天,无牵无挂的感觉太好了。
就这样慢慢放下吧,走出羁绊吧。
把激励孩子和爱人的热情拿来激励自己。用信任和接纳取代事无巨细的关爱。努力掌控自己的人生,也允许他人走他想走的路。
像星星和星星那样彼此守望,各自璀璨;像海洋和浪花那样,永远相依,各自奔涌。像天下所有最幸福的家庭那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