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春玲发表了一篇名为《社会变迁背景下中国青年问题研究》的报告,文章里面公布了一组数据:
1990年,按照结婚年龄计算,“男大女小”的婚姻模式占70%,“男小女大”的婚姻占13.32%。然而20年过去后,“男大女小”的婚姻从70%下降到43.13%,而“男小女大”的婚姻则从13.32%上升到40.13%,姐弟恋婚姻数量猛增。
当我把这个消息完整地发给单身的室友看并附一句“你放心吧,说不定你的男友正在读初中或者高中哦耐心等等吧!(坏笑)”时,室友立马跳起来“卧槽!卧槽!我打死也不接受姐弟恋!”
“为什么呀”“找个比自己小的男友肯定很累,就像养儿子一样,烦!”
“最主要的是没有安全感...”......
是吗?我不甘心,又问了其他朋友,可她们的答案都如出一辙。哎好吧,其实我自己内心对姐弟恋也是有点点抗拒的,但我觉得这一点都不理性,因为有些人她就适合姐弟恋,而且年龄最多也就证明他只是晚出生了几年并不能说明男方的社会阅历和和心理成熟度不够。
比如我的父母就是典型的一对姐弟恋,母亲比父亲大了5岁,但在外人眼里是完全看不出来的,甚至还被乡亲们称赞为模范夫妻。
他们很般配,换个词说就是他们性格很互补。母亲热心助人、处事沉稳,对家人关怀备至,而父亲冲动易怒但温柔体贴。
听母亲说当年父亲是公司新来职员,他认真好学常常请教母亲一些问题,而母亲也很乐于助人毫不吝啬的把很多方法窍门教授给父亲,一来二去两人渐生情愫,于是父亲常带母亲去爬山、唱歌,有点宅的母亲慢慢开朗起来,而父亲的业绩也越做越好...后来,就成了模范夫妻了,两人举案齐眉,美哉!
在传统的恋爱观里,或许男大女小才是爱情最标准的配置。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阐述更是有理有据:“由于男性和女性在外形、力量和生殖功能上的差异,男性角色已经被进化过程赋予了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因此,婚姻关系的社会规范就是丈夫应当有更高的收入、地位和名望,或者至少也应当长得更高,年龄更大,因为身高和年龄常常和社会资源、地位联系在一起。”
甚至如果你不小心爱上了一个比你小几岁的人,就会有所谓的过来人来对你说“他还小不懂爱情,而且你的青春和他比就快过去了,你耗不耗得起...”等等之类的。好像姐弟恋就很难幸福一样。
这些都是我们对姐弟恋的刻板印象,我去他的性别角色定位!
构成恋爱的因素多种多样,两个人是否能走到最后,年龄只是影响其的一个,它并不能决定你爱情的走向,更不能成为你不幸福的理由。
或许在这样的年龄差异中的感情自有他奇妙之处。
再者,年龄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而已。
是啊,十岁和十五岁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有较大差异,十五岁和二十岁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见识也有较大差异,但是二十岁和二十五岁呢?二十五岁和三十岁呢?
发现了吗,越长大我们的社会阅历及心理成熟度是越来越接近的,这也为姐弟恋的发生创造了可能。
所以年龄差只是一个借口,因此破坏关系的不是所谓的代沟,而是你是否有和对方平等的沟通与交流,你们的心理成熟度是否匹配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