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疑问,太平天国王爷两千余人,有没有“一字并肩王”存在,分别是哪些人?
所谓“一字并肩王”,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拥有类似帝王的权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是王爵中扛把子的存在。
历史上,秦王、晋王、齐王、赵王、魏王、梁王、燕王、楚王,都有可能是一字并肩王。
例如,齐王韩信,梁王刘武,秦王李世民,魏王李泰,晋王杨广、李治,他们都权势显赫,略逊帝王。
太平天国时期,根据黄文英自述,洪秀全前后册封2700位王爷,两广出来的人都封王。
李秀成则说,王爵“烂封”,找不出合适的文字,就在王的旁边加“三点水”,意思是小王。
那么,太平天国存在一字并肩王吗?笔者认为,有4位王爷能入选,且各有特点。
第一位,西王萧朝贵。都知道,萧朝贵能够崛起,有三大优势:天兄下凡、能征惯战、麾下猛将多。
天兄传言,萧朝贵可以假托“天兄”名义,获取必要的资源。再则,萧朝贵身体素质好,下凡次数多,“天父”杨秀清身体不适,很少下凡。
金田起义,为何选择金田,且事前支开洪秀全、冯云山,都是萧朝贵“天兄”下凡,一人说了算,其他人听命即可。
罗大纲、林凤祥、李开芳这些猛人,都是萧朝贵的亲信。太平天国初期,征战沙场的精兵,一西王为主。
永安封王,杨秀清名义上是东王,实际指挥不动萧朝贵。王爵序列,东王、西王是一个档次,况且萧朝贵硬件太厚。
1852年阵亡长沙之前,萧朝贵经常以“天兄”名义处理政务,协调各方面关系,俨然凌驾于洪秀全、杨秀清之上。
但是,萧朝贵的一字并肩王时间不长,随着长沙一声炮响,天兄殒命,西王时代终结了。
第二位,东王杨秀清。说句实话,杨秀清拥有“天父”下凡的资格,但经常被萧朝贵打压,除了身体不好,家族力量虚弱是关键。
杨秀清,名义上可以节制诸侯王,这是他发家的重要原因。
萧朝贵阵亡沙场后,杨秀清一家独大,又能控制军队,故而实力猛涨。
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洪秀全躲进深宫之中,军国大事交给杨秀清打理。
手握政、教、军三权,杨秀清地位显赫,随着军事上的胜利,杨秀清开始飘了。
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诸侯,杨秀清一言不合就天父下凡,对他们进行羞辱,甚至是公开杖责,一点面子都不给。
洪秀全,贵为天王,但没有实权,杨秀清也经常羞辱他,以天父下凡施加压力,让天王很没有面子。
一字并肩王,杨秀清名副其实,还是“加强版”,比历史上许多王爷,包括秦王李世民还要强,他位于君王之上。
可惜,杨秀清太嚣张跋扈,不知道处理人际关系,与天王、北王、翼王、燕王都有矛盾,结果栽在了天京事变。
第三位,北王韦昌辉。论硬件实力,韦昌辉最强悍,是金田起义的最大赞助人。
韦昌辉本人能打仗,家族力量雄厚,且凝聚力很强,还有一堆能征惯战的兄弟、侄子,这让“韦家军”独树一帜。
太平天国水师、京师防卫,都是北王韦昌辉管理。如此,杨秀清非常忌惮,便经常天父下凡打击韦昌辉,激化了矛盾。
1856年,天京事变,韦昌辉率3千兵马回京勤王,杀了杨秀清,东王的力量元气大伤。
一顿厮杀后,韦昌辉接管朝政,因为他是4位“军师”硕果仅存,处理政务名正言顺。
本人控制京城、朝政,弟弟韦俊坐镇武昌要塞。此时,韦昌辉就是一字并肩王,对太平天国发号施令。
但是,韦昌辉处境非常孤立,洪秀全不发布圣旨,诛杀杨秀清就缺乏合理性,韦昌辉承担不起杀“天父”的责任。
石达开,起初是韦昌辉的盟友,他们一起商议对付东王。石达开不回京勤王,故意迟到,回京后又斥责韦昌辉滥杀,双方很不愉快。
韦昌辉无法容忍,便提前动手,石达开察觉情况不妙,连夜逃走。接着,石达开率兵“靖难”,对洪秀全施加压力,要求杀了北王。
无法解释“天父”被杀的原因,韦昌辉众叛亲离,天王又下令讨伐,韦昌辉终究是输家。
第四位,翼王石达开。随着北王韦昌辉被处死,“首义五万”仅剩石达开,他众望所归,回到朝廷辅政。
此时,石达开权势又多显赫呢?石达开回京的首要条件,就是杀了燕王秦日纲、左天侯陈承瑢,洪秀全求情都没用。
洪秀全册封洪仁发、洪仁达为王爷,与翼王一起处理政务。石达开不满意,一言不合就外出单干。
军务紧急,洪秀全主动道歉,多次派人去安庆、建昌劝说翼王回来,还拿出群臣的“求情表”,石达开都不买单。
可以说,洪秀全压根无法指挥石达开,翼王就是一字并肩王,甚至压过杨秀清一头。要知道,杨秀清是以“天父”名义处理问题,石达开是硬实力。
但是,石达开过于自信,他认为单干可以成功。谁知,石达开转战6年,经常被清军追着打,兵败大渡河,凌迟处死。
南王冯云山,本来也有机会成一字并肩王,但杨秀清、萧朝贵半路杀出来,他本人又以大局为重,自我牺牲,甘愿排在最后。
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则谈不上一字并肩王,权势不如萧朝贵、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档次低了一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