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组会后的反思——从量变到质变(其一)

组会后的反思——从量变到质变(其一)

作者: WendaoSolemn | 来源:发表于2019-04-21 20:43 被阅读0次

时间戳:2019.03.31 08:00-09:30(3PT)

(零)起因:学术交流组会“迫使”总结近况

博士一年级春季学期开学后,实验中心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常规学术交流,每两周进行一次,主要是总结这两周的工作进展和反思相关的学习问题,以便于和导师、同学之间进行交流沟通。

目前为止,才进行两次组会,但是已然给了我不少收获,这一两天咂味良久。

007创始人覃杰一直提倡“写作+”的写作观念,将写作加载在工作、学习或者是别的自己生活中更重要的事情上,让写作成为生活事务的良性催化剂,而不是一上来就把写作当成主体来修炼。毕竟,大多数人是“为了生活而写作,而不是为了写作来生活”。

如果不是秉持着成为作家、文人的志向,那么“写作+”的方式便是一种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成长方式。

但是要将写作和自己目前最重要的事情绑在一起,就相当于养成一个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同样的,“写作+”不是一篇两篇的问题,而是持续写作的问题,零星的“工作+写作”只能被称为“有关工作内容的写作”而不能被称为“用写作催化的工作”。除了持续性外,一开始尝试二者的结合也会出现一些挣扎,比如现在的我——如果不是组会让我联想到一些过往经验,我是不太可能将写作引入科研的。不是没有想过,而是觉得太麻烦,还觉得没这个必要,索性就直接放弃这个方向。随着科研任务的逐渐加重,论文写作的压力逐渐加大,基于非科研内容的写作便日渐稀少,趋近于零。即便有所写作,也是只言片语的散乱的想法,并未成文。这种将写作和我的主要事务即科研工作相割裂的做法直接使得双方处于竞争关系中,无法相互助力,无法共用同一段时间同一份注意力。于是就出现了“谁强谁活,谁弱谁死”的恶性局面。

这是很可惜的一件事情,本来二者可以是相辅相成的。

不过正好,这两次组会勾起了我的遐思,让我有欲望通过写作来倾述自己的一些关于科研的反思,借此作为“写作+科研”的一个试金石。如果一上来就写科研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困惑,很可能写作本身就造成了新的问题——譬如对科研问题的清晰界定涉及到数学公式、图形解释还有一些表述方式问题。目前来看,应当平缓过渡,在不引入新问题的情况下来进行写作和科研工作的融合。

于是,组会的开展就给了我这样一个“导火索”。

(一)反思:从量变到质变的个人经验

1. 英文论文阅读经历

上两周以来,我看英文论文的效率明显提高一大截——主要从心理层面来看的,比较少分心走神而读不下去,比较少查词而纠结于明确词义。“能看懂”让我可以耐心坐得住,专心看得下;而看得下去又使得我通过后文理解前文,进一步“能看懂”,从而构成了一个良性的正循环。身处正循环中,人往往就会感到充实、自信。

细读这段话,其实就可以发现,两个“看得懂”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前一个不过是“知其然”,后者才是“知其所以然”。这里暗含的意思是——

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两者之间构成了一个螺旋上升形式的正循环,每一个“知其然”都是同维度的“知其所以然”的前提,而每一个低维的“知其所以然”都是更高维的“知其然”的基石。

螺旋上升.jpg

我之前犯的错就在于一上手就好高骛远,想着直击关键,想着四两拨千斤。

在学习过程中确实有李笑来老师所说的“最少必要知识”,但是不代表获得最少必要知识所要经历的道路就必须是最少的。希望通过最少的时间精力来获得最少必要知识,这本身就是在走捷径。而走捷径的“成本”就是,要么你花钱从专业人士那里购买所需的最少必要知识,然后自己加以实践;要么就是和相关专业人士“处在一块”,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然后自己探索相关的最少必要知识。这二者相对于自己独自探索而言,都算得上是捷径了。但是也可以看到,“找到相关的专业人士”是这两条捷径的必要条件——合适的榜样/师父本身就是“捷径”,他们就是“巨人的肩膀”。

对于我而言,目前的条件是满足“找到相关的专业人士”这个前提的,无论是优秀的老师还是同学,都足以在科研道路上帮助我。但是很可惜,之前我都没能将其化为助力,白白浪费掉了。相反,我独自探索的过程中,又犯了“猴子掰玉米”的毛病,总想着看到某篇中文综述,然后一气呵成,顺藤摸瓜把同领域的好论文都找到。太傻太天真,别说中文综述做不到,就连英文综述也不行啊——更何况我还可笑地只看英文摘要。

在去年秋季学期,我终于硬着头皮啃完一篇阵列信号处理领域引用率很高的英文综述论文。怎么个“硬着头皮”呢?基本上就是逐字逐句翻译成中文——粗略通读一遍,然后逐段翻译,再接着翻译的中文过一遍并找出感觉不对的地方,再次对照理解重新翻译这些地方,最后再读一遍并找出自己认为关键的部分之后细读。前前后后就这一篇20多页的论文我折腾了一个多月。

确实很慢——但却是一个必须经历的过程。之前的我总是太过于功利,看中于流于表面的速度而非真正的效率,并且也没有真切地认识到“效率”也是有一个成长过程的,急迫于一上来就“高效”,就“直捣黄龙”。

唉,too young, too simple 啊!

毕竟因为没有足够的有效文献阅读量——尤其是英文——我的科研思维其实挺受限的,不论是在自己习惯的“独自思考”中还是本应该大力发扬的同学同事间的“交流探讨”中。视野越窄就越容易钻牛角尖且不自知,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当然,现实肯定会PiaPia打脸,当打得当事人疼得不行开始反思后,才会回过头来把原来偷懒逃避掉的路切实走一遍。

走完这条本该一上研究生就走的路,才明白同学说的“科研中发现的问题不要想着去躲避,就算现在躲开了,以后迟早也会再遇上的,到时候还是会重新面临今天这个窘境——与其这样,还不如趁现在问题还不那么棘手、时间不那么紧迫的时候,花点时间把它解决掉,方便之后的工作”的真义。完整地、一字不差地看完第一篇英文论文后,最大的变化不是我看其他英文文献的效率提高了多少,而是面对英文文献的心态:不再是因为恐惧看不懂而打打酱油就走的心态,而是找到有用的英文论文就耐着性子看完看进去——尽管只是相对于以前而言看得深入了那么一点,就这么一点也是极大的进步。

不再恐惧就是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再之后,慢慢地多阅读了几篇别的英文文献后,也就不那么别扭了,效率也随之慢慢提升,到了现在,如果不是太复杂即没有很多推导公式的话,我可以做到一天一篇英文文献,这样的可以带来的好处就是有助于保持对自己学科研究动态的敏感度。当然,加上公式推导,部分需要进行仿真,一般是一周一两篇英文文献。对于5页左右的论文,基本上读完一遍也就一天,其他时间就是选择性精读和尝试代码实现。

回想这些阅读经历,基本上挺符合“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硬着头皮阅读过的英文文献的量变使得我不再那么恐惧读不懂英文文献,这种恐惧心态的弱化就是我认为的初期的质变,保持住这种心态,再继续量变一段时间,我读英文文献的理解深度和效率就会得到提高,然后有所创新——这就是我所期待的质变。

很开心和大家分享自己这段经历及反思,下一篇文章再见!

下文提示:
关于“(一)反思:从量变到质变的个人经验”我还有两个锻炼上的例子,下篇文章里一并分享给大家,① 跑步呼吸调整经历 ② 游泳换气调整经历。

相关文章

  • 组会后的反思——从量变到质变(其一)

    时间戳:2019.03.31 08:00-09:30(3PT) (零)起因:学术交流组会“迫使”总结近况 博士一年...

  • 多少的量变才会质变?

    大家都知道“从量变到质变”这句话,但是具体怎么样从量变到质变,变到多少的量才质变,估计很少有人说得出一二三。 一万...

  • 践行第34天

    量变到质变的距离就是量的积累

  • 从质变到量变

    今天就来谈谈 钱对我们的作用(一时兴起) 我的观点:凡事都是双刃剑,钱自然也不例外。钱从经济学来年讲本身没有什么价...

  • 从量变到质变

    长时间地同一个姿势坐着 经年累月 起初是腰酸背痛 后来坐久了腰变得僵硬 站不起来了 再到后来便是不能弯腰 一弯腰便...

  • 从量变到质变

    从量变到质变,这个引人深思的哲学话题。仔细想想,其实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生活里其实也处处通透着这样的道理。 ...

  • 从量变到质变

    似乎总是在担心将来,可是却又不肯用心过好现在。年轻,就真的意味着资本吗?其实,不见得吧。资本的增长,必然伴随着...

  • ☆从量变到质变

    昨天发了条微博说,有6件事情,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我打算自己一直做下去。 第一是调研竞品,绝对不吃别人的二手报告...

  • 从量变到质变

    任何事物发生了一个质的跳跃,绝不是一日之功,而是长期的量的变化所造成的。我觉得这句话说的非常对。之所以很多人还没有...

  • 从量变到质变

    最近才悟出来,一个人只有每天坚持做一件事请,才有可能得到成就感。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看似很难,其实却很有道理。 没有量...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组会后的反思——从量变到质变(其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nfy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