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集》,一名北京老人的岁月风尘
文 / 张育梅
两栖,不是在陆地或是海里,它是在人间及世界,当我手捧先生的《两栖集》时,在我脑海里闪过的是在文学院见到的北京考察团中最年长的前辈柴福善老师。说不上苍老,但也不能再说矫健了,只是略微驼背的身影,让我想起了朱自清写关于父亲的《背影》,一定是经历了风雨,走遍了岁月才懂得要如何对命运鞠躬,不是屈服,是一种敬畏。
柴福善,1956年12月生于京效平谷,首都师范大学政教系毕业,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平谷区政协学习与文史委员会主任。老师没有和我当面交流过,也没有亲口和我说过一句话,只是从文友的口中得知,先生觉得我的散文笔锋和他有点相似,特意委托文友给我转送了《两栖集》。这无疑对我来讲是一种莫大的肯定及鼓励,在这份小确幸里,我在寻找生命中可能出现的极光,那种似乎在地平线上升起,却遥不可及的光芒。
(柴福善老师)
序是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著名散文家、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王宗仁老师写的,王老先生在文中如此肯定柴先生——“他的人品和作品弥合得那么真诚,自然。”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多少人的人品驾驭不了作品,多少人的作品诋毁了一个人的人品,能弥合的真诚、自然,首先必然是坦然的,年过六旬能得此荣誉不难想象那过去六十年的风雨中,柴老先生是如何扛风挡雨的。
如今的年轻人,早已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岁月,战争对我们而言也只是叙利亚的命运而已,但在老先生的文字中,我看到了对贫穷无力抵抗的酸楚,对日本鬼子舍命一博的无奈。也许每个人写作的初衷都是为了记录生命,记录生命中不能忘也不愿忘却的那份情。翻开先生的前栖,看到的是对自己亲人浓郁的爱,写的是奶奶、爷爷、父亲、大伯父、堂兄等每一个陪伴先生成长的亲人。先生是个严谨的人,慎重地对待了“盖棺定论”,每一篇的结尾,都让我们读出死亡带来的历史伤痛,如今先生也已六旬有余,这样的文章除了对亲人的惦念,更多的也是对自己生命的感怀。
南方说的是村,北方说的是屯,在那些以土地为生的世界里,你不难想象“吃土”这个对我们来讲只会在玩笑中使用的词,对他们来讲意味着什么,柴老先生的奶奶眼睛瞎了大半辈子,可老奶奶那种求生的欲望,期待重见光明的心愿,把“泥土”这个偏方吃进了肚子里。不要说老先生亲眼所见,就是如今的我看先生的文字也忍不住潸然泪下,有时候理智、知识、道理在无助中都是虚假的,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付出百分百努力的那份情怀,才是老奶奶最坚强的毅力。关于笔锋的相似,大概说的是写细节时的形散而神不散吧,先生非常善于捕捉生命中看似常态却又揪人心扉的细节,平凡的叙事中穿透了先生对亲人深深的爱。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这是每一个中华儿女无言的伤痛,而父亲在儿子心目中的形象永远都是高大伟岸的,先生笔下的父亲也不例外,父亲做小生意,对乡里乡亲的和善,对小朋友们的喜爱,无不体现父亲在儿子心中那个农村人的质朴。然而,父亲的病却是先生对那个时期医疗最痛心的无奈,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我看并非全部,当我看到先生把父亲的病例也列在文中的时候,感慨人生在世,百善孝为先在柴老先生身上体现得细微入道。不禁让我想起如今父母年迈,做子女的有多少不孝的无奈。
每一篇笔下农村人的憨实,每一件屯里才发生的事,给我这出生在八十年代的广东娃,刷新了对北方乡村岁月的认识,认识了北方的屯,北方的酒,北方的人儿,北方的打夯歌,这是岁月的记载,也是生命的整合,为柴老先生,也为像先生这样对灰淡的历史还有伤痛的老人,留下了咀嚼的人生味。
如果说前栖先生写的是情,那后栖就可以简要地说先生写的是景了。从《故乡的槐树》开始,带我们走南闯北,带我们走进历史走出谜团,带我们看遍山水也看透生命。境由心生,在我看来枯燥无味的地方,在先生笔下也是有着过去有着未来的风景生命。在几十篇景色中,我看到了熟悉的画面,也看到了陌生的世界,还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景色发展的奥秘,那一次次改造一次次修补背后的故事。
滕王阁,若不是因为王勃的《滕王阁序》估计我们也只会上去溜转一圈便匆匆离去,先生在文中也如是说“因滕王而有滕王阁,而使滕王阁声名鹊起,则因王勃一序!”然先生在这篇游记中,写的不单单是他的感受,还有许多查考的历史资料,甚至有一些是野史,给了我们一个具有长度和立体感的滕王阁。若有人敢说“不识滕王真面目,只缘小阁非旧阁。”那这人可就不能说是来游滕王阁了,只能说是观赏了一个小楼台。先生的这篇《烟雨迷蒙滕王阁》,不单单是给我们介绍了一个景点,更多的是给我们传播了知识,传播历史中的滕王阁知识,也传播了如何寻访名胜古迹的知识,让肤浅的眼光不再匹配肤浅的大脑。
桂林,我也去过,也有无数人写过这甲天下的奇山异水,然,先生的《品读桂林》却可以在众文似海的表述中找到独属自己风格的写作色彩,写出了桂林俏皮的典故,也写出了先生期待把吊脚楼带回北方的夙愿。去一个地方游玩,只有深爱其中迤逦的山与水,才会有长久沉浸其中并期待广泛分享的情不自禁。有一些风景,我和先生有不同的感悟,可看了先生的描述后,就有后悔当初没有细细斟品上帝的这个造物主的奇妙设计,为了我而设计,也为了你而设计,可也在一个共体中巧妙为我们设计了独特的风景,那风景是一对一的特别呈现。
阅毕全书,惭愧感油然而生,先生手中的笔写出了人间真情,也写出了中国大好风景的魂,是我此等晚辈需要长久苦学的标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