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五八年在木垒河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这年是东风么社成立的第一年,天随人愿,全县农牧业生产大丰收,粮食产量达历史数高水平,东风公社凭他的地缘优势,全年的农牧业生产成绩更为突出。尤其是平顶山,秋收时间短,麦子丰收了,劳力不足,怕落雪前收割不完,所以上级改府派来好多支援夏收的人员,有本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有乌鲁木齐各大专院校的,他们纷纷前来支援夏收。这种社会主义大协作,使刚刚入社的社员群众亲身体验到了大集体的优越性,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支持与关心,受到了很大的教育和教舞。
那是火红的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人们的口号响亮,热情高涨,干劲冲天,有挑战的,有应战的,有摆擂的,有打擂的,社员们用各种方式进行劳动竞赛,把农村里搞得生机勃勃,热气腾腾。当时我父亲做为生产队长,以一天完成四亩地的收割任务向全大队的社员摆擂,攻擂者多多,但没有攻克的。在当地社员和夏收支援队的共同努力下,除平顶山九队深山老林中有些粮食埋到了雪里外,其它生产队都预期完成了收割任务。社员们乘着好天气,把麦子拉到打麦埸上,落成麦垛,每个打麦埸上都有十多个诺大的麦垛,象一座座小山。看着丰收的景象,社员们心里乐开了花。必竞年景超常,粮食太多,尽管人们干劲冲天,但是仍然有好多生产队,场打到了雪里,只好停下来,到入冬后气温下降,滴水成冰时再打“冻埸”。所以五九年春节还有在打麦场上过年的生产队呢!这在木垒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五八年的大丰收给人民公社一个开门红,给五九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事情总是很难尽如人意的。由于支援夏收的同志们大都是外行,从来都没摸过镰把,至使收割质量特别差,麦子撒得满地都是,看了教人心痛。捆子也捆得不规范,拉运装车时,一挑就散,浪费非常大。尽管生产队组织我们小学生去参加复收,但地多人少,拾不过来,起不了多大作用,待捆子拉完后,生产队的牛羊争着“抢秋茬”,撒下的粮食都让午羊给“复收”了。由于入秋天气变凉、湿度增大,加之打了“冻场”,麦粒脱不干净,伙到麦草和“麦衣子”里的粮食也不少,这又是一笔大浪费。
五八年发生在木垒县另两件大事就是大炼钢铁和兴修水利。全县每个公社的生产队,都了调一部分劳力去大黄山炼铁,抽调去的老百姓大都是参于平炉炼铁,他们的任务是砸矿石、装炉子和拉风箱,民工们没明没夜的干,有些年轻人熬得吃不消了,以致稍不留神就睡着在了岗位上。据回来的人说,平炉炼铁,没有炼成功的,炉炉都是铁煤混合的渣子,全做了无用功。大黄山的民工们对食物浪费也非常大,据说吃剩下的大白馒头扔得随处可见。
五八年秋天,去黄山炼铁的木垒人全部撤回,投入到了木垒龙王庙水库的建没中。虽然我年纪小,没有参加水库的建没,但是我在去县城的路上,亲眼目睹了那宏大的,激动人心的劳动坊面。站在水库东岸半山腰的道路上,向下望去,幽深的河床上,黑鸦鸦的一片人,来回穿梭,有推车的,挑担的,肩扛的、人背的,你追我赶,来去匆匆,一派繁忙的景象,呼喊声、号子声、加油声,战地刺叭的宣传声,和机器的轰鸣声响成一片,不绝于耳。场面宏伟状观,动人心魄,感人肺腹,难以言状!当时生产力低下,很少有大型机械,全靠人拉肩扛,龙王庙水库终于胜利俊工了。从此蔬菜队、良种㘯、新户、三畦的农民旱涝保丰,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五十年后的今天,这些地方的人们还在受益。(待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