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拿出一年前的存货,与大家分享。一是时间问题,二是这两天状态不佳,写出的东西缺乏细致的组织,需要停下来思考下,是哪里出了问题,是疲劳了,还是词穷了?不想用无价值的东西浪费彼此时间,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
第一次看大刘的电影,第二次读大刘的硬科幻。两个字“过瘾”。
为了支持中国科幻电影,我特地跑去电影院看的,也因为之前读过大刘的作品,特别喜欢大刘的创作,大气宏伟又不乏情感的精雕。简单写写这次书和电影都欣赏后的感受。
首先,《流浪地球》这个主题真的很符合国人的价值观,对家的无限眷恋。我想西方人他是怎么同意和东方人一样,带着地球跑,哈哈(ಡωಡ)hiahiahia(题外话)。就这个想法就已经让我对大刘跪拜啦。大刘就是牛!
其次,书中是由一个出生在刹车时代,死于逃逸加速时代的普通人来描述的,从孩子开始他们就住进了地下城,生存是这些人的首要问题,对伦理爱情的观念也发生天翻覆地的变化,其中一个是当地下城被毁的时候,只有一个升降梯可以撤离,人们自觉的按年龄大小去排队,没有争抢挤压,这在现在完全是不可能的,要是现在,估计谁最有权利,谁走的最早。估计还没出去,自己就会自杀一部分,减少竞争者。对于这点,后太阳时代还是很令人向往的。——电影中,地下城的场景让我感到仿佛回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有点违和,人类科技都那么发达了,出行还靠卡车,没有飞行器之类的东西吗?电影里这点太不符合逻辑了,人类进化也应该发生些变化吧。电影和书中的差距还是蛮大的。还有书中以一次叛乱作为高潮,而电影里用逃逸火星作为高潮,两个处理的都还不错,一个是人心的不团结,一个是人心的团结。人类永远是在威胁到生死存亡时才会抱成一团。大刘书中对叛乱的描述,也是基于人类对生存的渴望,他们怀念前太阳时代,一百代的等待太长了,人们有点绝望,因此失去耐心,这一点我真的可以理解,就像你在黑暗中待了很久很久,对光的渴望。电影中,对火星捕获的坎,设置的非常好,最后吴京驾驶太空站冲向火星的场景实在震撼人心。又看到了董存瑞炸碉堡的影子。
总的来说,没有让人失望,电影的想象还可以再前沿些,再大胆些就更好了。同时也感恩我现在生活的时代,社会安定,人民安居乐业,太阳一直升落有序,四季分明。
大刘的作品之所以让我感动,是他的绝境中大爱的选择,在《三体》里,他笔下的罗辑就是这样一个大爱的人。虽然与妇人之仁的爱相比有些决绝,但却是正确的选择,因为可以拯救更多人,延续人类的文明。愿我也能有大刘一样超酷的想象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