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同契》:乾、坤者,众卦之父母;坎离匡郭,运毂正轴。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
《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儒家)。
《心经》:召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释家)。
说明:虽然,《参同契》与《周易》只是有着理同义合的关系,但是,毕竟而言,《参同契》是以《易经》作为模板来撰写关于“丹经”的方法与事实的,那就说明《参同契》的存在地位至少要比诸子百家的思想要高上一些(虽然没有《周易》之高)。
说明2:若是把《参同契》看作是《周易》的影子,那么首先作为三教而言的代表性言论就成为了跟在《参同契》之后的影中之影。
赏析:
《参同契》与《道德经》:
《参同契》中的“乾、坤”可看作为《道德经》中的“道”。《参同契》中的“坎离匡郭”是包围与被包围的关系,而在《道德经》中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却是顺承关系,看似毫无联系,但却又暗含引申义:坎离的存在前提是匡郭的存在,而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存在前提是“道”的存在。其实,都说明了一个道理——本源,所有的事情、所有的生物都是从本源发展而来的(哪怕是孙悟空,它的本源就是石头,而成为大圣是因为后天的日月精华,若是没有石头本体,日月精华再如何丰溢都无济于事)。
《参同契》与《论语》:
《参同契》中的“乾、坤”可看作为《论语》中的“北辰”。《论语》中的这段语句其实与《参同契》所谓的“坎离匡郭”是刚好相反而类同的(前者:北辰被包围,后者:乾、坤包围坎离)。《参同契》中的包含关系,交代的是本源外散(主体是乾、坤,而不是坎离);《论语》中的包含关系,交代的是本源内聚(主体是北辰,而不是众星),外散以生发,生发万物;内聚以凝合,“以德”凝合各方力量,达到统一、治理天下的目标。
《参同契》与《心经》:
《参同契》中的“乾、坤”可看作为《心经》中的“五蕴皆空”。在《心经》的原文翻译中,对这句话的翻译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的五种因素(色、受、想、行、识)原本具有可变的空态性质,没有不可变的实体,一切痛苦灾难,都能被这一空态度脱而化解掉。即,空的态度包含了一切的痛苦灾难(并解决),换言之,以“空”处世,一切痛苦皆会烟消云散。
全:不管是作为引导的《参同契》也好,还是作为理解过程的《道德经》、《论语》、《心经》等也罢,在这同一引申义下的类似语句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做人、处世、接物必须先考虑他们的本源(本体)存在意义(即:1、本体是否应该存在(判断);2、本体以什么方式存在(认知);3、在这本体的存在下,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选择);4、根据本体,所要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方向与最终)),其次才是通过运用自身的天赋、技巧、能力来完成他们,解决他们,达成自己心中的愿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