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凉歌
有幸在25岁生日到来前阅读这本书。25岁对于女人来说是个分水岭。不管是身体还是容貌都开始走下破路。虽不能说坦然面对,也不至于强烈抵抗。
郁闷了好几天,直到遇到鲁迅先生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我才开始释怀。也领悟了书中那句: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所幸追求过完美的自我。
- 01-
不完整的人生
美国西部农场出生的威廉·斯通纳19岁那年进入密苏里大学。求学八个春秋后,正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拼杀犹酣的时候,他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拿到母校的助教职位,此后就在这所大学教书,直到1956年死去。他的职称始终没有升到助理教授以上的级别。修完他的课后记忆犹新的学生寥寥无几。
开篇寥寥几句便道出斯通纳的平淡如水的一生。
至于斯通纳的婚姻更加失败,还没度完蜜月他就明白婚姻成了无用摆设。面对神经质的妻子,他学会放下心中的爱意,冷漠对待他岌岌可危的婚姻,重现投入文学的怀抱。
42岁那年,遭遇婚姻危机,斯通纳遇到了情意互通的助教,第一次品尝到爱情的美妙。却最终没能逃离大学体制与家庭的束缚,从此过着行将就木的生活。到了退休的年龄时,发现罹患癌症,最后溘然长逝。
很多人说斯通纳stoner是个loser。我也不知道这些人的优越感从何而来。难道时代给我们留下来的只有成功学与功利主义?
结婚、生子、教学、退休、衰老、死亡……斯通纳的人生轨迹上全都发生的这些事情,不正是我们普通人所能经历的所有吗?
纯正的血统、高贵的身世、完美的婚姻、成功的事业、健康的身体……世上有多少人能拥有这么完美的人生?
- 02-
追求完美的自我
他曾希望过知识,他在获悉对文学的渴望后,迅速投入文学的怀并且抱留在母校教书。
他曾渴望过友谊,他也拥有了两个朋友,一个他知道时已经无谓地死去,另一个此刻远远地退缩进生活的序列中。
他曾渴望过婚姻,他也拥有了婚姻,只不过婚姻带来的看不见底的深渊,最后成为站在生活之外的人,面对妻子的神经质与女儿的自我放逐,他选择了残忍剥离。
他曾经想要爱,他也拥有爱,40多岁遇到情意相投的女子,却被社会与家庭舒服最终选择放弃,把它释放进混乱的生命潜能中。
他想当一名教师,他成了教师。但他知道,他永远知道,人生的大部分时候他都是一个冷漠的人。
人类是由欲望的支配而不断改变,我们成长过程中的每次突破都是一次次欲望挣扎摩擦出来的火花。
当经历了了失败,斯通纳终于明白导师斯隆对自己说过的话:“你必须记着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
通透玲珑的Stoner摆脱了痛苦的阴影,更加清楚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事情。他重新构建起对于知识的渴望,投身文学的怀抱中,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自我。
今天我25岁,我也经历了渴望知识的欲望,渴望友情的欲望,渴望爱情与婚姻的欲望,渴望在社会大展宏图的欲望,最终选择了构建自我的天地中来。
- 03-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25岁的我们,游离在海岸线的边际,波涛、海风、烈日、涡旋……全部向我们砸来,无处躲藏,只能全盘接受。接下来,我们就要决定是朝向自由的大海中奔去,还是向着岸边走来。
再看看斯通纳,那些惨淡的家庭、破碎的婚姻、中年的出轨、事业的碌碌无为……正如我们身边的一阵阵海风、一层层波浪、一个个漩涡,我看到这一幕幕悲剧中构造的饱满人格。
我看到一个梦想家,一个更疯狂世界的疯子,美国中西部本土的堂吉诃德,但没有自己的桑乔,在蓝天下欢跳。
I strove with none,for none was worth my strife;Nature I loved,and next to Nature, Art;I warm'd both hands before the fire of Life;It sinks;and I am ready to depart.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
用兰德的这首小诗概括斯通纳的一生最好不过。我也更加明白: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 04-
行文至此,我已穿越半百韶光,仿佛独自闯进《星际穿越》中的五维空间。
我看到了一个在田间劳作的高瘦小男孩,一个在无数个夜晚挑灯夜读的学者,一个驼着背在校园行走的老者,一副干瘪瘪的尸体和一个通透的灵魂。
我还看到了一个别扭而固执的小女孩,一个始终抗拒厌恶世俗的顽童,一个背着沉甸甸的壳彳亍的成年人,一个清醒行走在人间的妖魔鬼怪!
人群中无处安放,独处时满心欢喜。
别离时不诉离殇,相聚时热泪眼眶。
我看到了无数个斯通纳,弓着腰前行。从一座城市穿越另一座城市,遇到一些人,相处几天,几年或几十年,然后孤零零的离去。
生命就是赤身裸体来到这个世上,最后赤身裸体归去的过程。
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也要追求完美的自我。愿真与热爱永久相伴。
致我珍贵的可怜的斯通纳,
吻吻你干瘪的身体,
爱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