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美的自我
《Stoner》文中的主人公斯通纳,如其名,像石头一般的人。
一个普通的教师,一个单纯的土地的孩子,在弱智之列,他的一生平庸、无奇但体面,他回忆起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冷漠的。
但是就像他的好朋友费奇说的那样,他是一个更疯狂世界的疯子,是没有乔桑的堂吉诃德。
战争爆发时,当他的朋友们选择了身赴沙场时,他不顾可能面临的道德压力和道义指责选择了留校;在合适的年纪,遇见了心仪的姑娘,结婚一个月后,他就意识到了婚姻的失败,然而没有为此做任何改变;也跟大多数男人一样,有了婚外情。在仕途上因为不肯向权贵低头,举步维艰。
他就像一颗石头,冥顽不灵。
然而他的内心从未改变,坚硬如磐石,坚定捍卫他所坚持、信仰和热爱的一切,以此抵抗这个不公、荒凉的世界。
他意识到他所坚持的学问到头来都是徒劳和一场空。然而他没有因此放弃坚持注定孤独和失败的坚持。
活着活着,我们时不时会陷入“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 的麻木状态中。
左边是生活,右边是意义,也许我们应该像斯通纳一样,在荒诞堕落的生活里,秉持着正直、纯洁,梦想着一切崇高的事物,爱情、学问,绝不与社会规则,世界秩序等蝇营狗苟同流合污,保留内心的净土,这或许才是生存的意义。
[ 读 书 笔 记 ]
一场战争不仅仅屠杀掉几千或者几万年轻人。它还屠戮掉一个民族心中的东西,这种东西永远不会失而复得,动物,那些我们--你和我以及其他像我们这样的人--在这种污秽中培养出的动物。
你必须记着自己是什么人,你选择要成为什么人,记住你正在从事的东西的重要意义。
但是他仍然向这个世界,这个他很快漫步穿越过的世界,敞开心扉,并且从中寻找些微欢乐。
一种顿悟状态,从言语中领悟到、但难以再通过言辞传达出来的某种顿悟。
从长远看,各种东西,甚至让他领悟到这点的这份学问,都是徒劳和一场空,而且最终要消解成一片他们撼动不了的虚无。
他已经四十二岁,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情。
爱不是最终目标,而是一个过程,借助这个过程,一个人想去了解另一个人。
当很多人的脸上都可以看到带着永恒的冷漠和荒凉,好像在凝视一道深渊,对斯通纳来说,那副表情就像行走中的空气一样熟悉,他仿佛看见了从孩提时就熟悉的那种无所不在的绝望的信号。他看到,好人都落入缓慢、绝望的衰落中,当他们对体面生活的憧憬崩溃时,人也随之崩溃。他看着他们漫无目标地在大街上行走,眼睛像破碎的玻璃片班空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