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讨厌的勇气》一书中,有这样一句颠覆我认知的话: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在我原来的认知里,过去经历的种种,决定了我今天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这也就是正统心理学的因果论:过去种下了什么因,今天就会结什么果。
而阿德勒心理学却否定了因果论,他倡导的是目的论,也就是说,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年轻人,患上了社交恐惧症。他终日闭门不出,因为只要他一出门就会紧张,心悸,全身颤抖。
探究他的原生家庭。原来,在他童年的时候,他的父母对他非常的苛刻,总是打击、诋毁他,给他造成了心理上的伤害。
那么,心理治疗师一般会认为:他是因为童年遭受了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才造成了他今天这样的状况。
而阿德勒心理学却不这样认为,用他的“目的论”来分析就会得出这样的结果:这个青年之所以会有社交恐惧症,不能出门,是因为他的目的就是不想出门。为了达到不出门的目的,他的身体就做出了与不想出门相对应的种种反应,比如紧张,心悸,全身颤抖等这样的不安、恐惧症状。
只是这个青年,为什么会有不想出门的目的呢?
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他的目的也就不一样。但不管怎样,每个人的目的都可以为其带来“好处”:
或许,他不出门,就可以引起父母对他的全部关注,父母因为担心他,就可能会小心翼翼地对他,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他身上。
又或许不出门,就避免了去工作,避免了成为茫茫人海中的一个普通人,无人关注,避免成为职场的透明人,避免成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失败者。
还可以让自己活在虚幻的安慰当中:我之所以不能工作,是因为我有社交恐惧症。言外之意,如果我没有社交恐惧症,我可能会有一个非常好的工作,我可能就会成功。
出不了门就可以避免与别人社交,也就不会受伤害,不会遭人背叛,遭人算计,一切社交的烦恼都可以避免。
因为这种种的“好处”,就会让人不愿意改变,虽然可能自己真的痛苦,但比起改变,比起面对未知的恐惧,情愿选择满足于现状。
现实生活中,不仅仅是这个闭门不出的年轻人,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比如孩子不听话,惹得父母非常的生气。
因果论是这样分析的:父母生气是因为孩子不听话。
而目的论却是这样分析的:父母生气是目的。为了达成这个目的,父母需要声音高8度,面容扭曲,暴跳如雷这种种表情。把生气当成一种手段,一种震慑孩子,迫使孩子听自己的话的工具。
仔细想想,是不是这样的?你的声音高8度,面容扭曲,暴跳如雷,其实在你的潜意识里,就是想要以这样的姿态去控制孩子,让他听命于你。
如果你否定这样的想法,那你再想想,如果在你生气的时候,家里突然来了一个客人,你的怒气是不是瞬间就会换成一张笑脸?那当客人走了之后,你是不是又可以立马拉下一张脸,对着孩子继续怒吼?
那所谓的生气,是不是可收可放?是不是成为了一种工具?
无论做什么事,我们都有自己的内在动机,而且,都是对自己“有好处”。
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就是告诉我们,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如果我们对当前的生活状态不满,那么我们可以重新选择。也就是说,人人都可以改变。
网友评论